金句摘录:
短期分离,分离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挑战。比如去上幼儿园,放学当孩子再次看到养育者时,有可能放声大哭,因为那个让他感到安全的人——在身边,才开始倾倒“情绪之桶”。所以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整天表现的像个天使一样,回到家就百般挑剔,拒不合作,乱发脾气,哭天抹泪,因为这标志着安全依恋关系,说明孩子和养育者在一起时觉得很安全,所以他把所有情绪都积攒起来,直到见面时才释放出来。当养育者不在身边时,他可以通过想象养育者在身边来安慰自己,从而保持平静,愉快地玩耍;一旦再次回到养育者身边,情绪就喷薄而出,大人正好可以接住。
缓解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一见面就先来一个大大的拥抱,玩一些活跃的游戏,枕头大战或者追逐游戏都很棒,不要一上来就先对他提要求,把其他所有事情先放在一边,全身心地陪孩子玩几分钟,很可能孩子会突然大哭大闹,父母接受并欢迎这些情绪,他会感到心里的杯子已经被蓄满了,就不会再那么“挑剔”和“烦人”了,就会重新回到合作的状态。回避分离的感受,并不能让这种感觉消失。父母和孩子说“再见”之后放学又回来接他,有助于孩子相信分离是可控的。
长期分离,首先,决定是否要与孩子长期分离时,无论原因是什么,都要认真考虑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影响。其次,一定要特别注意和孩子保持联结,帮助他疗愈由于长期分离造成的联结断裂和不安全感。在离开之前,送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小物品。当孩子想念父母时,可以让其他养育者经常和他在一起看照片,为缺席的父母制作卡片、绘制图画,玩联结游戏,不要害怕流泪——让孤独的孩子表达悲伤是很重要的。
书中案例,在面对分离的伤痛,孩子在重聚后的反应有可能是调皮捣蛋,一位妈妈就是这样处理,首先对孩子的情绪表示共情,并向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会离开他这么久了。意识到孩子在用挑衅的方式来确认妈妈对他的爱,所以父母只需要用尽方法让孩子知道,对孩子的爱是炽热的、永恒的。
感悟反思:
我记得之前有朋友问过这个问题,就是关于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当时就说孩子如果有足够多的安全感,他就是会在家里和学校表现的一样,这是非常好的,今天在这本书里也找到了一样的说明。回忆我家哥哥上幼儿园,那时候没有学习,前一个月基本是每天大哭被爸爸扛着抬进去的,不过孩子上的蒙式幼儿园,刚好是正面管教的理念,所以老师代替我们把孩子关于上幼儿园的安全感问题解决了,大概一个多月后,孩子可以很开心的上学了,很感谢老师,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父母需要提前学习做父母的重要性,要是我们没有遇到那么好的老师,可能孩子对于上幼儿园这件事造成非常大的心理阴影。
而且我还想起来孩子爸爸在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在车里哭起来了,以前我觉得老公好矫情哦,我都没哭,他哭的那么伤心,现在通过学习我也更加理解老公,特别老公说起他幼儿园的经历,他换过多次学校,并且还有一次大家都午睡了他一个人跑到幼儿园滑滑梯哭的很伤心找父母,所以我知道老公这方面也是情感联结断了,当时没有感觉到安全感,所以在多年以后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他的潜意识里被勾起来了,所以会情绪那么强烈。
昨天早上我给孩子穿衣服,让老公去拿一下袜子,他刚好在看负面信息的电视剧,情绪突然很暴躁,非要我去拿,用很凶的语气,我们两个人就在那里掰扯谁去拿袜子,孩子眼泪汪汪的,说帮他穿好裤子他自己去拿。这一刻,我知道孩子以为父母吵架是因为他的错,我和老公立刻暂停争吵,抱着孩子说,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说的不是你,是我们的事。老公说是爸爸的错。然后孩子笑了,很天真的说:“那爸爸为什么不道歉”,老公又马上道歉了,我终于体会到父母的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多大,孩子会认为都是他造成的都是他的错,所以我们以为小孩啥也不懂,其实孩子内心相当敏感脆弱,我们一定要好好呵护。
最近陪孩子画画,一开始是合作画画,我画框架,孩子涂色,现在孩子慢慢的都可以自己画了,我也轻松很多,陪伴他画画我就在旁边看书。所以证明一开始花了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有安全感,爱的联结,所以现在只需要我陪在他身边,哪怕我做我自己的事,他都觉得安全的,不会总是要我陪他干嘛,所以陪伴孩子就是你前期付出的越多,后面也会越来越轻松。终于我带带孩子摸索出经验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