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调神大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们怎么跟着四季中寒、热、温、凉的变化节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习惯、身心行动,从而达到天神和人神合二为一、和谐共振的目的。
一,关于四气的对话摘录
1,四气
四气就是说它有四种性质,吃了以后会让你热,让你温,或者是让你凉,甚至是特别寒。这是四个不同的等级。 “四气”不是四季,而是指寒、热、温、凉。 另外,“四气”也代指天气对地球或者对我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分成温、热、凉、寒(春、夏、秋、冬)这四个带有明显特点的阶段。这是周而复始的,所以在这个名字里,你还能看到轮回的概念。
十五天(也就是三侯)的一个变化叫“一气”。我们经常说气候,实际上“气”和“候”是两个意思,“候”是指五天的变化,“气”是指十五天的变化。
古人发现,天地每五天就有一个明显的小变化。所谓明显,就是说你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比方说花会次第开放,在冰天雪地的时候,梅花开了,接着水仙花开了,古人把 每五天就会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叫“一候”。古人把一年计为了七十二候,
节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上的, 节不是二十四个, 每四十五天叫一节。 三气即四十五天,叫一节,它也是一个时间单位。
一侯为5天,三侯为一气,一气15天,三气为一节,一节45天。一年有“四时八节”,“八节”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还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所以在中国古代,人都是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工作、农耕的。比方说,男人在田里干活,什么节气该去做什么事,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的。(这称之为阳历,)
而阴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初一、十五,什么时候适合上香?什么时候适合外出赶集?这些安排就是根据阴历来的。 阴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
我们平时用的阴历不是纯阴历,它经常要加闰月来调整时间。比如某一年就闰了一个七月或是八月。为什么要补这一个月呢?目的就是让正月初一的春节和二十四节气里的立春差不了太远。我们正在用的阴历是经过调整的,叫阴阳合历(我们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
世界上用的纯阴历是伊斯兰的历法,即回民用的回历,它是纯粹按照月亮的变化来制定的,所以很多人叫伊斯兰教为拜月教。
从节延展到元宵节的简单注解:
“元宵”为什么不叫“元夜”,“宵”和“夜”有什么区别?
我们经常说难忘今夜,也说难忘今宵。吃宵夜,吃夜宵,都混成一个字了。什么叫“夜”,什么叫“宵”?你看甲骨文,“宵”上面是小,像个小鸟,底下是月亮的“月”,意思就是说有月亮的晚上叫“宵”。 见不着月亮的时候就叫“夜”。 本来黑夜是什么?没有光明的,突然出现一轮明月,就好像能给人带来一种特别欢快、喜悦的心情。 什么时候没月亮呢?大年三十、初一,所以大年三十晚上吃饭叫吃年夜饭,而不叫年宵饭,年三十晚上守岁又叫守夜。 正月十五的时候是元宵,元是零,或者叫第一个,第一个月亮圆的时候就叫元宵,
二、 关于“调神”的对话摘录
生活在天地之间,那最好跟上/天地变化的节奏,做到天人合一。这样,你就能交到好运气,活得不累。 古代的人是最贴近自然的,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清清楚楚,而过了这个时机,你就是再辛苦,出再多的力,流再多的汗,施再多的肥,也没用了。这个时间、节奏和脚步,古人把握得非常精准。 不要小看《黄帝内经》里讲的如此简单通俗的东西,你真要按它说的方法去实践,做事会很顺。否则,你要走背运,要倒霉。
在《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里,我们已经聆听了黄帝老师岐伯的谆(zhun第一声)谆教诲,他诲人不倦,反复提到,上古之人——幸福快乐的人都能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阴阳的变化规律去做的,而一些不善于养生的短命之人呢,他们则是“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不时御神”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他们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生命的节奏。
生命的节奏要是和大自然的节拍一致的话,你的日子就过得很顺。否则的话,你就活得很累。所以岐伯在提到什么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时,特别强调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四季的变化(调于四时)来安排自己身心作息节律的。这样,“调于四时”的内容就被他扩展开了,归结成一篇大的文章,“四气调神大论”。
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也就是我们出生后被培养出来的后天理性思维,可以慢慢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起居作息,然后调摄自己的魂魄。 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改变不了,但你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让自己的心和意和谐共振,让“神”本能地去按照你的意愿,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去发展,这就叫“调神”。
让“神”本能地去按照你的意愿,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去发展。这心和意显然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过年时我们经常说:祝您万事如意!其实还有一种更好的说法,叫“祝您称心如意”。很多人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都是排比句,“祝我好”的意思,但这是不对的。 大家观察一下,生活中很多东西是称心的,但未必如意。如意的,未必就称心。 生活中很多事虽然称心,但不如意。而如意的,却不称心。怎么办?调神!不让它们老打架。
“心”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的东西,不以后天意志为转移的。而“意”是人出生后被灌输培养、教育出来的。
道家或中医早就发现了在心和意中间架一座桥梁。 让你的心和意沟通起来,不让它们老打架。 要想活得不无奈,就不要让心和意打架。 人的身体上有一个器官它同时受心和意这两个指挥官控制。
调节呼吸的肺就是唯一受心和意同时控制的器官。你睡着了,没有意识的时候,它还在呼吸,这是受心支配的。但你要想调节它,改变呼吸的节奏和频率,只要通过大口喘气就能做到,因为它是受你意识支配的。所以,肺是架在心和意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调节呼吸就是沟通“心”和“意”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肺就是架在心和意之间的一座桥梁,调节呼吸就能让自己称心如意。 不管是历朝历代的各门养生学说也好,还是瑜伽、太极、静坐、站桩等招数也好,第一件事:调形!摆出一个姿势;下一个步骤是调息,调整自己的呼吸,慢慢地,你的意识就会影响到内心,久而久之就会达到一种心和意的沟通。调节呼吸,让心和意相通。
中国人很有意思,他把能指挥人的内心,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个东西称为神!中医穴位里就有很多带神的名字,比如肚脐叫神阙穴。胸腔正面有神封、神藏,后背还有神道、神堂,头上有神庭。中医发现,只要调整经络之气的运行,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神,这是一个调神的方法。 调整好它们,就能活得很滋润 , 调神就能收获身体的正能量。
另外,能指挥宇宙万物变化的,中国人也叫神,天神和人神应该是合二为一的。所以调神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让身体这个小宇宙里的神和主宰天地的那个大神和谐统一。 “四气调神大论”并不是讲怎么去调呼吸吐纳,而是教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神,以便跟主宰天地的那个神变得同步,调神的真正意思是这个。
三、关于“大论”的对话摘录
古书有讲究微言大义,显而易见,它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叫“大论”呢? 古人论述这种篇章时,非常讲究。凡是叫“论”的,都有问答。黄帝问,岐伯答。或者是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答,所以它叫“论”。如果没有问答,那叫“述”或者“篇”,就是一个人在那独白。 咱俩的对话整理成文章叫论,你的独白叫述。
《黄帝内经》一共上下两部:《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只有“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是叫论而没有问答。其他都符合我的论述。所以有人说它应该叫“四气调神大篇”,而不是“大论”。可能《黄帝内经》的竹简有脱漏的,有人又把别的简给补到这儿,就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们要存疑待考,别轻易去否定古人,我们就把自己的观点放在这好了。 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我有种什么感觉呢?读得懂的地方,读;读不懂的地方,查查书,看看别人的注解,千万不要强行解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别轻易去否定古人。古人的解释也可能有错,可能脱了简了,落了字了,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要跳过去。学经典不明白时,先跳过去,不要强行解释。
“四气调神大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们怎么跟着四季中寒、热、温、凉的变化节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习惯、身心行动,从而达到天神和人神合二为一、和谐共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