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80s出生于西北地区一个偏远山区的小村庄,那个年代的条件是艰苦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生活场景:
大家的交通全部靠走,自行车都很少,少量拖拉机是耕地的,稀有的带厢的三轮车村里没有,很远的县里会有过村里的才能见到;道路都是天然的山路填填补补出来的,石块随处见,有车也不好开进来;家家都有的交通必备是驴子和牛,驴子用来驮水,牛用来耕地,极少人有拖拉机;
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驮水,一头驴一次驮两桶,很大的桶,铁的;夏天还好,冬天冰冻起来的时候,时有传言打水的人滑到水井里;驮水是很大工作量的事儿;
村里没有超市,只有一个小卖部,真的小的小卖部,印象最深的是大白兔奶糖和小方便面,还有老式饼干,那时的梦想就是把这些东西吃个够,各种花式吃法;
物价很便宜,大部分日用品都自给自足,从来不用买鸡蛋、鸡肉、面粉、猪肉、蔬菜,没有人卖,即使有卖的买的人估计也要被嘲笑;
做饭都是柴火饭,各种秸秆都可以烧,还有枯树叶,当然最好的是牛粪:耐烧,可以烘坑!
儿童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的,谁家的老房子蹋了,土胚就是最好的打仗原料,断壁残垣就是最好的掩体,一仗可以打一天,不吃不喝;
那时还兴时吃野味,在山里玩,饿了就挖点野菜吃:红根根,辣麻麻,野小葱,酸棘果……渴了就往山泉里一趴,管饱喝……
晚上是不能出门的,太黑了,真的伸手不见五指;那是真安静啊,村头的鸡狗的叫声在村尾都如雷贯耳,有时安静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于时,长大了点就老是夜里出去吓小一点的孩子;后来才发现人们最害怕的是自己
……
大概是1992年前后,我们搬家了,搬到了一个较好的地方,工业城市的镇子下的一个村里,没那么偏僻了,超市也大了,生活方便了很多。只不过,我们有了新名字:外来户,这让我们一直记忆犹新,这是别人的起初的轻视、家人努力奋斗的动力、以至后来村里人羡慕加赞许的尊敬!爸妈当初搬迁就是为了我们读书,现在看来,这决定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我在这个新村庄渡过了一生最难忘的求学时光:大部分的小学,整个初中、高中的根据地!这个地方几乎成了我的故乡,虽说出现在梦境的却总是我出生的地方,直到现在!
2010年前后,我们搬到了镇上,为了父母和大哥相互多些照应,那时我已上大学,对镇上的生活记忆少了很多,只是再回去时总会到当年上高中的学校周边逛逛……其实2000s初期我就在镇上上高中了,虽然说熟悉的地方只是学校周边,几个书店,那时的镇子也不大,我的世界也很小!
其实,我的父母是那个年代同龄人的父母中对上学最支持的,他们认为上学是最好的事情,我父亲上过高中,偶尔会讲讲上学的事儿,让我充满对学习的憧憬;母亲没上过学,但却极力鼓动我们上学,我又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我们兄弟仨学习都是很认真的,感恩父母为我们做的努力,让我们借知识的力量获得了很好的成长!孟母三迁,于我,几近于人生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