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来过很多次,但这次意义自然是不一样的。2004年来昆明,满眼是青春的风花雪月;2024年来昆明,纯粹是西南联大的精神吸引。
20年前我是青涩的,对西南联大是陌生的,第一次听说它,是在带着新东方俞老师去高校讲座,他说自己的理想是办所大学,尽管当时新东方还很简陋,但是“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而说出这句话的就是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先生。自此,西南联大就像一颗种子埋在我的心中,有关西南联大的知识就像一颗颗珍珠汇聚在我的脑海。直到2013年,有关西南联大的系列丛书《南渡北归》出版,作者岳南把民国这段历史上的大师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读者。我才开始有机会系统全面地了解这段故事,了解这些先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保护中华文脉而进行的艰难迁徙之路。
随着对西南联大的了解越深,这份独有的执着成为我对外交流的密码。2020年的某一个下午,我约宇红见面,多年未见,我们两个天南海北地聊着,宇红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讲说到西南联大的故事。顷刻之间,我看见宇红的眼睛在放光,宇红告诉我她一直在研究西南联大,并准备撰写相关的图书。听着宇红娓娓道来的讲述,就像夕阳西下的那束光穿透过玻璃,照进我的内心。自此之后,西南联大成为链接我和宇红的纽带,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感悟,直到一起“重走西南联大”。
准备“重走西南联大”我是好奇的,提前早早地来到昆明,想早早体悟这份独有的感情。去东方书店翻阅林徽因梁思成可能读过的书,去昆明街头去回望这些先哲大师们生活细节,去先生坡遐想象偶遇梅贻琦先生从远处缓缓走来,去翠湖边感悟朱自清先生抬头凝视的同一片碧水。西南联大在昆明8年的时间,物质生活是简陋的,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在西南联大3000多名毕业生里,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174位两院院士以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但是随着对西南联大了解越多,我又是困惑的,从今天的成果看西南联大如此卓越,还是因为它是清华、北大、南开的三校合并,自带优秀资源的结合造就了它的优秀,还是西南联大人后期努力造就它的优秀呢?带着这份疑惑,我们走访了西南联大旧址,西南联大教授的故居,它们是清华文科研究院,闻一多先生故居,周培源先生故居,梅贻琦先生故居,华罗庚先生故居,联大文学院蒙自校区,每处细节展示逐渐化解了我的困惑,西南联大的优秀更多是来自以梅贻琦先生等一批大师的殚精竭虑和呕心沥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让当时108所大学深陷困境,在艰难困境中大部分院校进行西迁。国民政府命令将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学校转移长沙,最后转移到昆明。但其实在同时期的还有更多大学陆续内迁,如迁到西安的西北联合大学,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而从资源上西南联合大学也并不是最优秀的,为了争取叶企孙教授来西南联大任教,梅贻琦先生与朱家骅长达一年的书信往来;为了让西南联大的教授获得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胡适从美国寄送最新的学术资料;为了引进华罗庚加入西南联大,吴有训教授携带华罗庚发表过所有论文,召集联大教授委员会成员,全力说服大家让27岁华罗庚以教授身份在联大教书。西南联大领导者竭尽全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自然也吸引优秀的学生加入,当年已经考上中央大学的朱光亚毅然决然加入西南联大。优秀师友加持,自然会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重走西南联大的旅程是短暂的,但是探寻文化之地又是密集的,每一处细节展示又是震撼的,由于时间紧迫,我所了解教授们的信息是单薄的,但就这片言只语,已经让我钦佩不已,更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了解这段历史丰厚的故事。
与我而言,昆明也已不是20年的那个昆明,除了蓝天白云的自然之美,更是它托举中华文脉的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