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这一创作手法有着深刻的内涵和艺术考量。
一、从铺垫与烘托角度
1.描绘黄河边的生活景象
- 在歌曲开始部分,如《黄河船夫曲》,先描绘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种描写是一种铺垫,通过刻画黄河的汹涌波涛以及船夫们奋勇抗争的画面,让听众直观感受到黄河的力量。船夫们在黄河上与恶劣环境斗争,他们的号子声是生命的呐喊,这其实是对黄河伟大力量的侧面展示。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黄河的雄浑气势,却从生活在黄河上的人们与黄河的互动中,让人们感受到黄河既孕育了生命,又充满了挑战。
- 以黄河边人民的生活为切入点,使黄河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这比单纯从宏观上赞美黄河的雄浑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从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让听众能够更加贴近黄河的脉搏,为后面进一步升华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情感的渐进角度
1.唤起共鸣与共情
- 歌曲开始先以黄河边人们的故事和情感入手,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无论是对黄河的敬畏还是对黄河儿女坚韧不拔的钦佩,这些情感都是比较基础和普遍的。例如《黄水谣》中,讲述了黄河两岸人民曾经宁静美好的生活被侵略者破坏的故事。这种讲述首先引发的是听众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同情,然后再逐步引导到对整个民族遭受侵略的愤慨,以及对民族奋起反抗的决心。
- 这种渐进式的情感表达,使得歌曲的感染力逐渐增强。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引入抗战英雄主题,可能会让情感显得突兀,难以让听众深入体会到抗战背后深厚的民族情感根基。通过先从黄河边的生活与情感入手,能够使听众在情感上循序渐进地接受后面更为宏大的主题。
三、从艺术的象征角度
1.黄河作为民族象征的逐步构建
- 开始部分对黄河的描写,是在逐步构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内涵。先从黄河的自然力量、黄河边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入手,将黄河的形象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河边对口曲》,通过两个老乡的对唱,反映出黄河儿女流离失所的惨状。这个过程中,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更成为了承载民族苦难与希望的象征。
- 当这种象征逐渐构建完成后,再引入抗战主题以及对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就显得水到渠成。黄河的力量就自然而然地与民族的抗战力量相融合,黄河儿女的坚韧就与民族的抗争精神相呼应,从而使整个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