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比如经济周期,稀缺、成本、价格等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如果想要创业,或者让生活更美好,都需要有经济学思维和管理学思维。
经济学的视角里,稀缺是经济学的底层逻辑,交易是其表现形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交易。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无中生有。
有交易的地方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就会对货币产生需求,而货币的存在因为信息不对称就会有通胀和紧缩。
经济学视角里,公正和效率两者之间的考虑是在于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公正后面是效率考量,也就是说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越低,但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降低这种消耗。所以当我们考虑公正或者效率的时候,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效率的考量,他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经济学视角里,我们不仅要能看到看得见的,更要有想象力,看到看不见的,也就是推测出的后果,比如破窗理论,说损失能增加GDP,确实,但是如果没有损失,那部分资源是不是能创造更好的价值呢?
经济学视角里,我们一定要区分愿景和结果,我们的愿望是好的,比如劳动法里的最低工资,但是结果不一定能达成我们想保证穷人最低生活保障的愿望。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中会无形增加弱势群体找工作的难度,连收入都没有,更谈不上最低工资了。
经济学视角里,万物只是求存,而无关乎是否理性。亚当斯密说自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那看不见的手。虽然人性自私,但是人也同情心和爱心,爱心随距离而减弱,与此同时,人更需要的是协作,也就是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比如铅笔就是靠很多人共同协作的产品。
经济学视角里,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因为人性,因为制度。
那稀缺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区别对待呢?
稀缺是人类始终要面临的基本约束,即便物质十分充裕。因为我们想要的别人有想要,因为我们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升级中,也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我们的需求永无止境。
那在我们选择我们想要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歧视和区别对待,因为资源有限,比如时间,我选择了刷抖音,必然歧视了快手。有的时候我们会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新的歧视,这个是反歧视。歧视不是问题,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歧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谁进行了歧视,谁就要承担歧视的后果。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只要歧视,就要付出代价。因为歧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偏好,比如我喜欢古典音乐,那我就有可能歧视了现代音乐;二是信息不对称,我们常常会以偏概全,以偏概全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人们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值得的。
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而市场竞争会让我们节制歧视,让我们心胸宽广,有谁会跟利益过不去呢?
歧视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减少信任的成本,如果政府禁止合理的歧视,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2006年的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美国政府强制银行贷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弱势群体。
总结:
第一次听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程时三观特别被颠覆,尤其是讲解具体案例时,比如战俘营的经济学案例,马粪案例,酒店阳光案例等等,从时间上看影响,从空间上看谁的成本大谁承担后果。把经济学里的稀缺解释的通俗易懂好玩,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要弄清楚市场的规律,把握底层逻辑,把稀缺、价格、协作等和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