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的生活常态。我读书的习惯是,每读一本都尽量悟出一点道理,特别是方法论层面的道理。
今天把《征服者成吉思汗》第五卷读完了。这一卷重点写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
蒙古打仗的特点,往往是以少胜多,他们打胜仗往往得益于攻击力和机动性 。然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率领的都是弓马枭雄,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区别就是思考力。忽必烈在蒙古的汗王当中,其实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学者,他有高超的策划能力,他把许多事情想在前面,并且有一个通盘的计划,这个计划已吃在脑子里了。
书中有几处写道:
“虽然在兵力总数上,忽必烈与兀良哈台明显居于劣势,……忽必烈在脑中将计划练了上千遍,想尽办法增加得胜的几率。
“尽管思绪迟缓,忽必烈仍在骑行时将计划再思考一遍。
“阿里不哥一直以为忽必烈是软弱的学者,……但他们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方发动了攻击。”
这就是思考的力量,形式就是周密的计划。真正周密的计划,其实就是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去思考、策划,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对策尽量想周全。
规律都是通的。打仗干事写文章其实都一样。没有一个统摄的理念,没有理念指导下的周密的计划,行动起来就会顾头不顾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小事情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没啥水平,但是要干一个比较大的事情的话,就容易把事情搞砸。
能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并付之行动,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节,就是哲学上讲的主观能动性或自觉的能动性。
由于思考是痛苦的,并且是内在的,并没有外显,许多人没有深度思考能力,却自诩“组织能力强”。其实,离开策划能力的组织能力,是不存在的,你那种能力其实不叫组织能力,而叫“张罗”,你干的工作也不叫组织协调,而叫“张张罗罗”,更何况有的人其实连张罗的能力也没有,只有表现力,善于刷存在感而已。
无论战场、商场、职场,策划能力都十分重要。周密的计划总会产生满意的结果,但这种计划是面向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的预判预案,不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的臆测臆断。
(写于201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