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06)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书中译文: 子路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吧。”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吧’。我有些糊涂了,斗胆问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我的感悟:
曾经有段时间,孔子的弟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学习与实践问题”的大讨论。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道,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一天,子路刚和同学们抬完杠,就红头涨脸地来见孔子,大声的向老师讨教:“闻斯行诸?”他说,夫子啊,如果我听到一种主张是不是可以立即去做?
孔子正在看书,头都不抬,慢条斯理地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你家有爸爸和哥哥在,总要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喊你去打架你就去吗?喊你去抢劫你也去吗?别听风就是雨,遇到事先跟他们沟通是正理儿。
子路悻悻地走了。不一会儿,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小声恭敬的问:“闻斯行诸?”说先生,我要是听到一种道理,就应该立刻去行动吗?
孔子马上抬起头,斩钉截铁地回答:“闻斯行之。”对呀,听到道理立刻、马上、毫不犹豫就去做。行胜于言!
冉有走后,站在一旁的学生公西华,也叫公西赤,一头雾水,奇怪的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说夫子啊,你把我搞晕了。他们俩问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我再斗胆问一句,到底“闻斯行诸”该如何做?
孔子开怀大笑,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解释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犹豫不决,缺乏决断,所以我给他加油,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就不同了,他胆儿肥,勇武果敢、逞强好胜,遇事莽撞,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劝他遇事多听听不同意见,三思而后行。
看到了吧?孔子面对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的提问者,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这就是教育学上著名的“因材施教”典型案例。
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不是第一次。学生问仁、问孝、问政,孔子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所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想想也是,比如说咳嗽,我和四姐都咳嗽,一检查,她是肺炎引起的,我是咽炎引起的,如果医生开一样的药,岂不害一个?
再比如学习。甲成绩差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乙成绩不好是因为态度不端正,如果固定一种教育方式对俩人,也很难促进二人共同提高。
孔子是智者,他教学不呆板,活泼灵动,不仅钻研教法,还研究学法,更研究学生。他了解子张和子夏,提出“过犹不及”,他更熟知子路的“进之”和冉有“退之”,所以要求他们进退适中,足见他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
养育子女也是如此。夫妻相处亦是如此。职场相处更是如此。
《论语》“先进篇”第22章,孔子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要多了解身边的人,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