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感悟】
朱子《集注》: 不患其(子路)不能为矣;特患为之之意或过,而于所当禀命者有阙耳。若冉求之资禀失之弱,不患其不禀命也;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而为之不勇耳。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正在于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的发掘和实现,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这应被看作孔子思想的一大特色。李泽厚说:“是以问仁问礼问政问学,均有不同的回答。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逻辑性、普遍性、实体性与孔老夫子的实用性、特殊性、功能性之区分所在。后者认为‘如何作’比‘这是什么’优越。其实,审美比道德认识之优越性亦在此。
孔子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本章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因材施教”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好勇的子路与容易退缩的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稳重的栋梁之才,希望弟子们都有善始善终的一生。子路胆大性急,为防其冒失,所以劝其遇事静一静再做,冉求遇事畏缩,则鼓励他一听说马上就去做。孔子教育的学生数量多,能力、学识、个性和志向各不相同,如闵子中正、子路刚强,冉有、子贡开朗健谈等,他都能根据不同个性特点施以不同教诲,从而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
因材施教,才能“长善救失”,尽人之材,而不致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