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挫折忍受力的儿童能够在压力很大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坚韧不拔地不断成长。从对这些儿童的咨询中可以得出,正是这些不利的家庭与社会因素,赋予了他们克服逆境的能力。
许多受过虐待,或被遗弃,他们的父母有的罹患精神疾病、吸毒,有的离家或者死亡。将这些孩子调查对比发现,虽然被寄养的孩子学业程度较低,但是他们的受雇比率,健康与疾病状况,以及对自己的感受、未来希望、目前的幸福感等项目的评价,与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样本大致相同。费斯丁格指出,被寄养的青少年,在接受调查时很大方,展现出开放、乐于配合的态度,对自己的生活侃侃而谈,并希望借此能帮助别人。这些青少年具有独特的“保护因素”。
家庭治疗师通常会把儿童排除在家庭治疗之外,而焦点会邀请儿童表达他们的意愿与期望。父母可以做个小实验,当“坏孩子”出现在“好孩子”身边时,仔细观察一星期,父母通常会发现,反而是“好孩子”挑起事端者,但最后的责任都是由“坏孩子”承担。
严重而且习惯性的儿童偏差行为,需要更大规模与更复杂的“解决策略”。当孩子被贴上有特别问题或行为偏差的标签时,我们就无法思考这个孩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经过多次治疗失败的家庭与儿童进行咨询时,有必要找出为什么不喜欢前任治疗师的原因。并且协商短期目标或可以解决的目标。
治疗师对自己的治疗能力与选择模式太过自负,这并不是好现象。而焦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诱导出父母的教养能力。寻找过去的成功经验。第一次咨询多花时间找出父母的角色、力量与才能,这是非常珍贵的信息能制定出有实际效用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