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儿小姨正在用微信聊天,读幼儿园大班的五岁女儿在一旁挨着小姨,专心地看小姨写信息、发信息。
小姨在香港读博士,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小姨平时常与女儿视频聊天,女儿特别亲近小姨,小姨回家,寸步不离。
小姨看着女儿这么专注的样子,乐呵呵地问她:“小乖乖,你还认得到字?”
女儿抿嘴抿嘴地笑了,那意思是在告诉小姨: 我会念!
“你念念这句话给小姨听听!”小姨一脸惊疑,指着手机上的一行字让女儿读读。
女儿逐字读给了小姨听,可能,她小小的心里似乎还不明白其中具体的意思。
“小乖乖,你还真认得到啊!”小姨满是惊叹与欣喜,意犹未尽,“你再读读这几句!”
女儿也比较流利地读完了。
“幼儿园开设了识字课吗?”小姨问女儿。
“幼儿园怎么能够教认字呢?”小容接过话,“现代幼教理念绝对反对幼儿园里开设专门的识字课程,幼儿园主要以形象直观的课程为主、以游戏式教学为主,寓教于乐。”
“那这小乖乖怎么还能认识这些字呢?”小姨很想探一下究竟。
“这大概是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吧!”小容说。我赞同小容的说话,对此深有体会。
2
记得女儿开始说话后,爱上了耍玩具、玩游戏那会儿,2岁左右吧,我们就有意识地念玩具上的字给女儿听。我们只读,不教,也不管女儿是否会读、会认。
上街时,路过街面的路标或者各类商铺、店铺前的招牌时,我们都会有意识地读给女儿听,也会给她讲讲大概的意思。
“育才路”,宝贝,你看,这儿有育才路小学,以后你读小学了,就要在这儿读书;“桂花路”,宝贝你看,这街道两边有一排排、一棵棵的桂花树,所以,这条街就叫“桂花路”;“桂圆路”,宝贝,你看这儿有一大片的桂圆树,旁边还有一个“桂圆宾馆”,所以这条路就叫“桂园路”;绿树成荫的“县府路”,参天的黄果树挺立路旁,诉说着这条街悠久的历史,因为这条街上有县政府,所以叫“县府路”……把地理位置与特色标志结合在一起,教给女儿最初的地理意识与地理名字,让她对此有初步的感知!
路过街面的店铺时,我们常指着那些招牌字,读给女儿听,“大家乐超市”、“晨光文具”、“稻香村面馆”……如果遇到女儿特别喜欢的地方,我们就会多读两遍给她听,如果她兴趣正浓,就再教她读一、两遍。比如她喜欢的“大快乐”、“肯德基”、“太平洋影城”、“莱茵春天”等等,还有那些特别醒目的招牌,比如家旁边的一个集儿童玩耍、休闲的主题餐厅,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蓝色的LED字形,很能吸引女儿的注意力,我们就教她认“咖啡、牛排、休闲、主题、餐厅”。
每次上街的时候,我们都这样教女儿识字,等她兴趣浓时,甚至带着她认完一条街的店铺招牌字。每次开车上高速的时候,女儿喜欢看窗外的风景,小容就教她认公路边那巨幅的广告招牌上的字,认公路边上的路标、地名等等。
小容也喜欢给她讲故事。买了好些故事书,女儿有兴趣的时候,就指着读给她听,睡前的时候,也读一会儿给她听。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重复,从来没有专门教过女儿识字,但我们利用在生活中可以识字的点点滴滴机会,从那些直观、形象的图文、商标等入手,从女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女儿的识字量,也许就这样一天天积累起来了吧。
女儿读幼儿园大班时,五年级语文有篇课文《桂花雨》,除部分字外,女儿竟然把它读完了,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但是,至到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前,我们没有教过女儿写字!
3
想必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体会: 在孩子读小学以前,身边有书本、读物之类,就会教教孩子认、读,这大概就是孩子们接触书本、接触知识的最初来源吧!
根据幼儿心理的认知特点(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对孩子知识的认知过程的引导与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他们对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内心深处是有想去观察、去发现这个未知世界的冲动。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就是教育幼儿、儿童,要尊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心理学中说,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对幼儿知识的引导与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主,所以现在的幼教理念,是禁止在幼儿园中开设专门、系统的识字、写字课程,这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那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通过生活中的鲜活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形象的引导,让孩子在观察中去学习、在观察中去思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去获得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去获得认知,这是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呢?是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教育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