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的教与学》读书笔记3

封面:

徐世赟

第二节  主题阅读的操作方式

主题阅读的教学设计特点

深层次的阅读指导

这里的“深层次”体现为:

紧扣文本某一特质的深入指导。

体现为儿童情感和生命的深层体验。

深层次阅读是一件需要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并主动进行的事,深层次指导的内容和话题贴近儿童,靠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经过阅读、体验、思索、讨论,孩子们才会收获阅读愉悦,获得能力的提升。

板块式的教学结构

要设计好板块化的课堂结构,特别要注意把握:

目标要明

问题要少

崔峦老师强调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要靠学生亲力亲为的语言实践不可。在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要让学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导和引促成阅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

指导要实

整体性、比较性、探究性的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作用呢?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师导读的三大路径:

当学生难以进入文本时,教师就得站在作品后面,用他们喜欢的话题去“引一引”

当学生自己能读,但难以读书好处来时,教师就得站在作品与学生之间“带一带”,即,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眼力”看出作品的好来;

还有“教一教”,即站在学生的边上,像教练一样,指点学生应该看作品的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看,应该看出这些东西来,使学生提高“眼力”。

主题阅读的阅读策略

统整

即统合整理,通过一定的线索,将文本中的知识和重要细节通过某个话题进行梳理,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的认知,提升洞察力。

比较

即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形成对事物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联结

在阅读中,我们以阅读文本为原点,联系相关阅读材料来交互印证,唤起并勾连生活经验来感悟理解,从而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已有知识和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意蕴、作者的生命体验和自我的生命体验。

视觉化策略

脑图和网络树形图

1

维恩图、比较/对比矩阵、鱼骨图

2

蛛形图和KWL表格

3

主题阅读的一般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搭一个框架,基本能呈现教学的形态;

设计一两个话题,基本能引导教学的走向;

确定一两个进入文本细部的体验点,基本能呈现作品的意蕴。

呈现学生关于主题的初始认识

从一篇切入,充实初始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提炼认识或方法

迁移运用,不断完善初始认识

第三节  主题阅读的基本课型

重点讲一篇,迁移运用

这种课型以一篇文本为核心,带动多篇文本阅读,一个主题单元的多篇文本由主题串联,形成一个独立又有联系的整体,这“第一篇”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

以主题贯穿教学,统整比较

如何寻找文本间的关联点进行主题贯穿式的主题阅读教学呢?

一是从文本主题的“文眼”出发,将“文眼”变成“学眼”,变成“课眼”,让主题中的关键词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口。

二是以文本的结构或语言形式作为贯穿单元的线索进行整合。

情节结构图

研究性专题阅读,综合实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