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第二章:主题阅读的教学
第一节 主题阅读的教学组织
主题阅读材料群的组织
主题阅读围绕某个“主题”,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文本组合在一起,与学生共同进行阅读和开展活动。
主题组文章与教材组文章的区别:
主题阅读材料群可以怎么组织呢?
以人文内涵组织。
这种材料群的组织方式比较常见。
指向人文内涵的主题阅读就会关注,从不同文本的阅读中做出对“主题”内涵的统整、判断和评论。
以作家作品组织。
把一位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就比较容易了解和感受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指向作家作品的主题阅读,就会特别关注作家作品在思想、文学表达、语言方面的个性,进而引发更广泛的主题阅读。
以文学体裁组织。
将体现某个体裁特点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交流。
指向文学体裁的主题阅读,就会关注对不同文学体裁的认识和体验,关注不同文学体裁阅读的策略。
以表达特点组织。
文本组合的着眼点从表达特点的角度组文,就比较容易引发学生发现写作的技巧、语言的特色,发现文学的秘密。
以阅读策略组织。
将有助于培养某种阅读策略的文本组合在一起。指向阅读策略的主题阅读,就会关注引导孩子实践和练习较为实用的阅读策略。
主题阅读比较强调文本间的关联性,各材料之间要形成向心力,能为儿童理解主题,提供一个整体的、比较的、思辨的视角。
“以集束式文本来讲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文本间同气连枝,彼此响应,使得孩子们在阅读中可以更细致、更精微的感受和思考”
————冷玉斌
主题阅读的话题设计
话题,是主题阅读教学最关键的要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主题阅读也是如此,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
主题阅读教学的话题重于出乎其外,重于思维深度。主题阅读的话题更精要明确,针对于关键的话题,层层推进。
有主题,整体构建话题
主题阅读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文、文与文”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作为连接各维度纽带的话题。
主题阅读教学需要老师们能对单元内的文章做到整体把握,找到几篇文章的关联点,确定“主题”,展开阅读讨论。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具有一定坡度的多个话题。“主题”需要通过话题才能抵达,而话题是“主题”的分解。这些话题群之间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每一个话题的完成,都应该成为向主题的一次靠近,一次积累。
有张力,引发多元思考
多提一些诠释性话题。
多提一些批判性话题。
多提一些比较性话题。
多提一些“文学欣赏”问题。
有细节,回到文本细处
钱伯斯在《说来听听》中提到:“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必须确定读者能时刻回归文本,并且所言切题。这样读者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之路的线索。”
有联系,关照儿童生活
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说:“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活动,无非就是在于探讨这种活动是否成为“串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