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疍家,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疍家糕
嗯呐,疍家糕软嫩爽滑
吃下去又软又绵
(流口水ing...)
咳咳,的确,疍家糕是疍家文化的载体之一,但疍家绝不仅疍家糕。还有的就是今天小疍要向大家介绍的疍家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Part 1
基本介绍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服饰各有特色。
北海是一座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的城市,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前进,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了别具一格的腿穿宽裤筒、衣着马蹄袖、头戴垂檐海笠的疍家服饰。
宽大的“大襟衫”、精致的绣花“包头”、挂在孩童身上的救生“葫芦”……日前,这些独具特色的沙田疍家服饰已逐渐淡出当地人的视野很难再见到这种传统的特色服装,只有极少部分的当地老人仍坚持着原汁原味的“古朴”。
疍家衣裳与旧时唐装相似,为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包在妇女头上的狗牙毡布。
所谓狗牙毡布是一块2.5×2.5尺的黑色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形似狗牙状,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
披戴毡布是有讲究的,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美,颇有沙田水乡妇女特色。
海城区地角67岁老人穿戴的疍家服
疍家服饰---狗牙毡布
原生态的疍家服饰别具风情,疍家原始的衣着源自蓝天和大海的图腾,以蓝色为基调。
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垂檐竹帽),跣足。
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姑娘们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五绞辫,发梢上缀红绒,休闲时就让长辫摇晃垂及腰际。
结了婚的妇女把长辫在头顶上盘成髻。作业时,习惯在头上包一块方格花纹的夹层方布,一角突出前额,一角垂于脑后,疍家俗称猪嘴,方巾的左右两角交结于下颊。
疍家的这种装束打扮,利于海上作业和遮蔽风日,便于步滩涉水和渔业劳作。
据老人说,男女结婚的时候,亲朋以制作疍家衣的布匹为贺礼来赠与新婚人。结婚前,女的将嫁妆制造成红色婚衫和有花边的裙子,男的则是高领空钮扣的上衣,黑色长裤子。
以前,疍家服饰用料多为薯莨布,大成蓝、红、黑云纱、十丈乌等等这几种布,男的高领胸口钮扣,女的圆领贴颈,预防走光,衣的底边宽阔透风。
Part 2
疍家服饰的制作
疍家服制作方法主要有如下程序:
首先从市场上购买粗白布,然后放入染缸,染上蓝色或者黑色、红色,晒干后,按照传统裁剪方法剪裁、缝制好。
疍民在日常生活中(或传统节日),男性常穿蓝色或灰蓝色疍家上衣,女性则常穿黑色疍家上衣。而红色疍家服是新娘结婚时穿的,白色疍家服则是新郎结婚时穿的。
疍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独特的染制红色布料的方法。据介绍,当地有一种植物叫“松仔树”,摘取松籽果后,将乌红色的汁液从籽里压榨出来,而籽渣晒干留着下一次泡水。
同时,疍民便将衣服放在乌红的汁液里浸泡、染色,待衣服染色后,又将其放进锅里蒸煮近两个钟,再晾干。按照这个方法,衣服染色三次后,鲜红的颜色明亮照人,而且这样染出来的衣服还不容易褪色。
此外,疍家妇女穿衣喜欢宽大,故在制作时,上衣是马蹄袖,领袖衣边绣花边,裤筒则宽大。男性下身穿着一般为黑裤,裤筒亦很宽。
Part 3
濒临消失的疍家服饰文化记忆
目前,北海大部分疍民都已不再穿着传统的疍家服了。而依然穿着此服饰的小部分人多半以老人居多,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且基本上是“简化版”的疍家服饰。年轻的一代早已换上时下的流行服饰。
时间的推移正改变着当地人的着衣取向。由于外出打工劳作,很少出海捕鱼,年轻一代不再穿这种服饰,而且夏天时穿这些衣服会很热,而更为直接的因素则是外来文化的洗礼,让年轻一代缺失了留住传统文化根脉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穿戴疍家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原版”疍家服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尴尬。
传统疍家服饰做工较为精细,有一定的“个性”,只有老裁缝师傅才知道如何制作,但因为不再流行,年轻人大多不愿学这门手艺,导致疍家裁缝后继无人,传统疍家服饰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正在消失。
正如每个民族的文字语言一样,只有不断使用和书写,才不会被遗忘,同样疍家服饰也需要被一代代人穿着和使用才能传承下来。这一逐渐消失的记忆,正等待着被人记起...
文字 | 来源网络
编辑 | Seshin 一头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