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笔记,内容来自:公众号、简书、付费社群,侵删。
学习笔记
一、很多人说爱自己、爱孩子,却对自己或孩子建立了一个奖惩机制。
当我们想买昂贵的礼物时,总是习惯于先给自己或孩子设立一个困难的目标,例如工作/学业上取得了某种喜人的成果。有着这样想法的人,很难从意识和思想上真诚地喜欢并认同自己和孩子,也很难让孩子从意识和思想上真正喜欢和认同他自己。
这种奖惩机制的设置,从源头上设定了爱的给予是有条件的。
设立有条件的爱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我们默认了只有「更好、更高、更快」的自己才能拥有更好的一切。
当代的父母,他们总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付出求回报”。孩子想要买喜欢的电子产品,他们要求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有出息......如此种种,达到父母的要求就买,没达到就责骂。因为他们认为要求你学习好、上大学、有出息,这是对TA好,对TA负责”。难道“要求孩子学习好,上大学,有出息”就不是条件了吗?孩子在家中生活着,她明显的感觉到,如果我不努力学习,成绩不理想...... 父母就会唠叨、抱怨、不满、批评、指责甚者打骂;如果我学习好,他们就会开心,高兴,答应我的要求;如果我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他们就会把我当成他们最好的孩子,但是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会失望,甚者像他们说的“不再管我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长的爱,都是充满条件的,那不是真正的爱,那是在交换。
孩子因些“学会”事事处处与父母讲条件、做交易,这样做的坏处是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与“物质”挂钩,变得十分功利。当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大,某一天大人不能满足他时,他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这种机制的危害在于,在面对困境时,有条件的爱会使得我们下意识地厌弃阶段性的不那么好的自己,从而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一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
二、无条件爱自己和爱孩子。
无条件爱自己,一个优秀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的不足。发挥优点,弥补不足,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所以一定要悦纳自己,不要企图把自己改造成别人,我们只有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悦纳自己,才能放下包袱轻松前进,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怀若谷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在生活中修平常心,降低要求和期望,知足少欲,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
很多人的人生就是围绕六个字展开——“太想好”,“怕不好”。
因为“太想好”,内心充满着欲望,以结果为导向,无论得不得到结果,一直都生活在让自己有压力或者让别人有压力的痛苦之中;
因为”怕不好”,内心充满了恐惧,表现或纠结,或焦虑,或想赢怕输,严重一点就会抑郁狂躁,甚至出现更为恶劣的后果。
那么,人内心中的“太想好”和“怕不好”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是我们儿时和父母的关系造成的——为什么特别想好,希望得到父母的看见、认同和赞许,为什么特别怕不好,因为害怕得到父母的否定,批评和忽略。父母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接受无条件的爱,并能够无条件的爱别人,父母不懂得真爱,并有条件的爱孩子,让孩子内心产生了“太想好”和“怕不好”的心态。
无条件孩子,现在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对孩子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现在父母要解决的是从内心真正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给与孩子切实可行的帮助,让孩子逐步体会到付出后阶段性的小成功,这种阶段性的小成功会逐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要学会无条件的爱孩子,孩子才会真正的活出幸福的人生。
我们在生活中修平常心,降低要求和期望,知足少欲,不关注结果,只关注过程,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六祖慧能大师开悟之后说了偈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智慧的,本自具足的。
所以“学会爱自己”也就学会了“真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别人,因为我们从本性上讲毫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