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 日,星期五第三节课,我使用了麻吉星上数学课。在此之前,昨天有用过1次,今天这算是第二次使用。自我感觉麻吉星的功能我大多用到了,抢权回答、随机挑人、计时器、拍照分享、投票,心里一阵美滋滋。但是当与王博士交流,才发现自己真的认识太肤浅,对麻吉星的认识和使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这里头大有学问呢!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本节课:这是北师大版二上“整理与复习”的内容,我原本是想复习第44页两个情景题,“外出参观”“买奖品”,实际上只讲了第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先回顾前五个单元学了什么,再重点练习外出参观的题目(写一写,算一算“一共要多少瓶水?”和“再买多少个面包?”),最后编一个加减混合的应用题。中间重点进行错例分析、讲解,编应用题,学生感到比较难,就多留了一些时间,多分享了几位同学的编的题,再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最后再全班交流。
王博士第一个问题,就把我给问住了“这节数学课,你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的回答是让学生巩固第一单元加与减的内容。随着王博士问题的深入“数学课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他的点醒,让我意识到我谈的都是怎么教知识,知识以外的呢?学生呢?是啊,虽然知识是学习的载体,可是围绕知识来讲,仔细一想,我不就是在以书本教材为中心吗,说好的“以生为本”呢?
问题二“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短,怎么让每个孩子投入学习呢?注意是投入,而不是要求。”
投入一词形容得太好了,我一直要求学生坐端正,认真听,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为啥没有投入学习呢?仔细分析,原来我的环节设置的断点不明显,这边投票还没结束,那边又在开始编问题了。在中间两个解决问题“一共要多少瓶水?”和“再买多少个面包?”合并到一起来做和讲解,导致一部分学生第一个问题还没搞明白,第二个问题又要用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势必会有部分孩子不能很清晰地认识自己错误在哪,正确的理解题意,因为每个孩子错的都是不一样的。这里最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每个环节之间断点明显,完成一个环节再进入另一个环节。
另外也要注意课堂管理,一开始上课前,就要提前讲好要求,充分利用好麻吉星的加分减分功能,并且一旦有要求就要认真执行,学生的投入和注意力才能得到改善。
问题三“怎么揭示学生答题结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让数据有意义?”同样是使用投票,统计结果,可是我却没有关注到,数据的准确和真实性,不管数据结果如何,我都打算把错题讲一讲。那么数据的意义是什么?让我又恍然大悟!
设置投票的题一定是用心设计,来自于学生,比如这里的第一个问题“一共要多少瓶水?”学生计算出结果了,我可以通过挑人,找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然后以此为依据设置选项,再让学生去投票选择。在检查对错的时候,还可以同桌互换检查,再投票。根据投票结果,要判断讲还是不讲,如果对的数据超过85%,就不能再讲,这样必定又会有一大批孩子无事可做,开始不投入学习了。
问题四“什么时候使用抢权?什么时候使用挑人回答?”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思考过,之前都是随机的。“为什么要用抢权,找哪些人发言?”这个问题真是太值得思考了!抢权回答的学生通常都是积极的,外向的或者学霸型的,还有一群学生是内向的,不主动的,不自信的,或不会的,他们参与度必定就会低。挑人,每人都可能会被抽到,人人都有机会参加,同时,人人也都有压力,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挑人回答,也不是所有问题都抢权回答。
王博士建议,问题提出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思考20秒左右,再开始让学生抢答。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小细节和步骤,以帮助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问题五“同桌交流怎样更有效?”王博士建议,可以建立规矩,并去训练。问题出来后,要先安静思考几十秒,再写一写(低年级可写关键词),同桌A、B(30秒A说,30秒B说)一个说的时候,另一个不能打断,只能听,记笔记,说完再补充或提问。这时老师可以更好的观察和督促。最后老师检查时,A、B两人可以就刚刚讨论的推一个题目来分享,也可以是老师挑人后,说同桌的题目。(计时器可以在各环节计时)在这样的流程下来,活动安排得仅仅有条,学生慢慢也能养成思考、讨论、倾听等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就水到渠成。
王博士真是太用心了,非常感激!不仅有大的思维框架、还有很细致的环节指导、活动安排指导,每个功能如何正确使用的指导,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得太好了!我相信,坚持使用麻吉星反馈器,我离“以生为本”一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