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方
也许,这不能算作一篇读书笔记,因为比起分享书中内容带给我的感悟,我更有感触的,是通过这次《非暴力沟通》的读书会,真正了解到“读书要有方”!
比起从具体一本书中获取的知识,我认为学会一些有效阅读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质量地读书,让我们真正读懂一本书,并能将书中所学运用到具体生活或工作中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在参加完人生中第一次读书会后,我想分享的是本次共读中我学到的阅读方法,其中有些可能不太适用于工具类或文献类书籍,这类书的速读法就不在本次分享之列了。
1、为什么读这本书?
我们选择一本书来读往往是有原因或者目的的,我想肯定不会是无聊、为了打发时间的选择吧。
可能仅仅因为这是一本畅销书,或者是各种榜单力荐、朋友或专业人士推荐的好书;也可能是自己的兴趣所致,喜欢某种类型、或某个作者的书;也可能是要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而去寻求答案的书籍;或者,是想通过阅读倒逼自己输出更优秀的文章和作品,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我,之所以会读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就是因为浅浅老师的推荐,加之这也是一本畅销书,我也想参加老师的读书会,所以我第一次读到了这本书。
这个原因看上去并不纯粹,但并不影响我从书中获取有用的东西。而且随着对书中内容的真正理解,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它也可以帮我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所以,我们读一本书的目的或者所求会随着阅读发生变化。在读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读这本书?然后带着当时内心的那个答案,会更容易投入阅读中去。
2、书中的问题,答案是什么?
作者在书中难免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考,让我们充满求知欲去阅读;另一方面,作者基本都会在书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些答案有的很显然,有的就比较隐蔽。无论是哪种,我们都需要把问题和书中的答案对照起来,思维形成闭环。如果我们也有自己的答案,也可以跟作者的作对比,求同存异,进而内化并升级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那些在开篇就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让爱融入生活”这一章,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两个问题: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他人的日记最终寻得了答案,那就是: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沟通方式是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一直互相伤害;而让有些人心存爱意的也是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一章的内容,也能激发我们去反思自己是否存在沟通方式的问题呢,如果有的话,又该怎么去解决呢?
这也就成为了我们继续读下去的目的了。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话、所举的案例呢?
那些作者引用的话,字面意思我们都看得懂,但为什么要用在此处呢?它和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或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以前我读书,看到这种引用和案例,只会觉得作者既然用了,肯定就是更具体、形象地说明自己最近的观点。但我太懒了,浅尝辄止。书中作者的大小观点千千万,怎么就不去思考下具体是哪个呢?那个观点和引语、案例之间又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呢?这些都是我应该思考而懒于思考的部分。
但引语和案例往往才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部分呀,那些作者列出来的观点都是冷冰冰的文字,只有通过联系实际,才能化作有温度的知识和能量。
比如,浅浅老师带着我们解读作者引用的艾提·海勒申的日记中这句话:“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
艾提·海勒申为什么会问到那个年轻的盖世太保童年和女友的问题?如果是我自己看书的话,我是想不到这个问题的。
因为艾提·海勒申透过那个人“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的状态,想到他可能是童年的经历导致的“暴力的蝴蝶效应”。而这,是整本书引言里的内容。
引用的一句话、案例中人物说的话、为什么那么说,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读者很容易忽略掉的问题。
如果我能把这些点都想到,养成这种自己设问、自己找答案的阅读习惯,一定会更好地把书中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能更好地运用它处理现实问题,这便是读书的意义之一吧。
上述三点是我通过这次读书会感触最深的,也是我觉得自己以前做得很不好的地方,所以结合浅浅老师的引导方式总结出来,希望能对自己、对像我一样还不太会读书的朋友有一点点的帮助吧!
其实,参加读书会除了学到“读书有方”之外,也仿佛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一群人有组织地共读一本书,居然是这样的体验!
充实,头脑转不停!
也开始向往向浅浅老师一样,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勾起了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些记忆。
要是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跟老师多多学习,让自己更丰富、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