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传销骗局的核心—洗脑(精神控制)心理学分析
王文忠博士,摘抄自某周末报
在全国各地发生的大大小小传销案件中,精神控制成为其中一种主流的手段甚至是核心,它的作用甚至比暴力手段更为有效直接。那么实施精神控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精神控制与人们常说的催眠术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人容易受到精神控制?记者就这些问题电话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张侃教授与副研究员王文忠博士。
王文忠告诉记者,所谓精神控制俗称为洗脑,就是团体或者个人用一些非道德的操纵手段来说服某人按照操纵者的愿望改变自己,这种改变通常给被操纵者带来损害。虽然精神控制与人们比较熟悉的催眠术有共通之处,但是张侃表示,两者并不一样。精神控制主要通过瓦解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使个体彻底改变对自己的经历和个性的看法,灌输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个体依赖于某个组织和个体,成为这个组织的工具。而在催眠术中有一种催眠整合,主要是通过催眠达到治疗人的心理疾病的目的。不过实施精神控制并非举手投足就可以办到的,王文忠表示,实施精神控制需要有特定的条件。
首先精神操纵者必须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使被控制者意识不到存在着一个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计划:精神控制并非在瞬间完成,而是要有一个计划过程。个体虽然发现自己一步步在改变,捐献金钱、放弃工作、越来越狂热,但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是自己自然而然变化的。操纵者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所有人都“自发”走了一条最符合操纵者利益的路。
(人际接触和信息):通过一系列规则、要求或建议实现对被操纵者个体时间和环境的控制。几乎所有的传销案件中,洗脑都是在对人进行很有效的人身控制后才开始发生效用的。没有人身控制是很难达到精神控制的。人的身体和精神是表里合一的。
创造一种无能感、恐惧和依赖性:提出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美妙前景,而这个目标只有参加操纵者组织的活动才能达到。贬低现实生活,夸大美好前景,责备个体的缺陷,使被操纵者逐渐产生一种无能感和依赖性。
压制个性化的行为与态度:一切思想要按照组织者的意思进行。所有一切,上有操纵者理论上的提倡,下面通过个体间的相互评价和监督来进行,因而具有强大的力量。很快个体就认识到,进入这个组织就要抛弃过去的自己,重新做人。
灌输新的行为与态度:被操纵者进入组织以后,其他个体的尊重和肯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得到肯定,就认为具有最大价值;个人看法受到组织的鄙夷或者漠视,就惟恐弃之不及。经过一段时间,一个新人诞生了,就成为操纵者的留声机和传声筒。
提出一套循环论证的理论:在实施精神控制的组织中,个体总是错误的,组织总是崇高的,外部世界总是低级的、邪恶的。被操纵者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中,别人用这套逻辑对待他,他也理直气壮这样对待别人。最后,这种思维方式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很难认识到,也很难走出来了。
张侃认为,人有很多缺点,比如从众心理:谎言说了一千遍就变成了事实。而且人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也很容易受到精神控制,这就是环境压力。因此人的抗精神控制能力并不单单与其学历知识挂钩。学历和知识仅仅只能代表一个人的专业学术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深陷传销泥淖的原因。在高学历的人中,有些人其实在很多方面是弱者,比如赚钱能力,正是因为在这方面是弱者,所以才会对这方面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就很容易相信传销这种事情。大学生虽然有知识和文化,可是也是这类人,而且,他们更缺乏社会经验。
最容易参加的人员是居家族。例如,下岗职工、提前退休人员、失业家庭妇女、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的、想发大财又没有经济基础的,还有手里有点余钱想发大财的、在单位里得不到领导重用心里不服气的、还有的是行政领导的家属、亲戚家里有很多社会关系的。他们多是被熟人所骗,因为对心理学证明,对熟人在接受性上比陌生人要强,对陌生人的警惕性较高,而对熟人在心理上是不设防的。而最不易“洗脑”的人员是,两人以上结帮来参加组织的,因为两个人的思想会相互牵连,只要有一个人思想动摇另外一个都会受影响。
精神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行为特征
王文忠告诉记者,实施精神控制的人与接受精神控制的人通常在行为上有一定的模式特征。
精神控制者会提出许多希望和暗示,激起被操纵者的虚荣心和好胜心,使他们自觉按照要求行动;发展一套内部术语,让被操纵者用于交流和思考,以强化个体对所倡导理论的使用,并增加他们与正常社会的隔膜;刚加入组织时,操纵者往往会给予慷慨的赞美和奖励,使被操纵者感到爱和幸福;但随后个体就感到恐慌,因为操纵者许诺的美好前景由于自己的缺陷,总是不能实现,觉得自己愚蠢、堕落,慢慢变得抑郁、焦虑、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相对的,被精神控制的人会重复操纵者灌输给他们的内容,成为操纵者传声筒;说话的语气变得激动、高亢或庄严、缓慢,同时表情也变得严肃、庄严或紧张,眼神也更明亮、闪光。到最后,精神控制的牺牲品会变得虚弱、依赖以及形成双重人格,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核心信念改变以及出现精神病症状。
营销中运用精神控制是否违法尚无法律界定
精神控制进入营销领域是否触犯了法律呢?张侃表示,如果是合法营销的话,即使使用精神控制作为手段,我们也很难说它是违法的。因为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来界定,而且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精神控制,这个概念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更缺少一个细分的标准。比如说,广告,你很难说它是不是一种精神控制。就算是,我们恐怕也不能轻易说它是否违法。
(文章来源自何乐不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