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指的是所有被认知的事物,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建构的产物。这么晦涩的理论,怎么运用到生活中呢?
就以“拖延症”为例。我们习惯把拖延叫成“拖延症”,听起来是煞有介事的一种疾病。磨蹭的时候,我们会想,要是没有这个缺陷,我肯定会更优秀,那才是我正常的样子。于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自我否定和对抗上。结果,拖得更厉害了。因为我们逃避的不再是那件事情,而是“我有问题”的想法。
其实,“拖延是一种病”只是一种主观建构,并不是客观事实。我们可以换一种建构,比如“拖延就是一种时间管理策略”。如果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做一件事,就会无止境地细致,最后只做了这一件事。而如果先做其他任务,到最后一刻再来做这个任务,我们一定会用效率最高、最省事的方式完成它,质量未必低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明智的工作节奏吗?
你看,换一种建构,就是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你就不需要一直陷入自己跟自己打架的痛苦之中。人生辽阔,你还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