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舍友们围坐一起聊天,说到以后的工作。A说,到时候家人会安排她进医院;B说,可能会继续干口腔,毕竟那是自己喜欢的;C说,我就喜欢卖货,不喜欢当医生,以后再说,也许会改行;轮到我,我说,当不当医生还不知道,但是我就希望有个工作能上三天休四天,那就爽了。话音刚落,舍友们纷纷说:想得美。
很多年过去,一起在大学宿舍侃天的舍友们差不多也干着与那次聊天差不多的工作。A进入家人安排的单位,稳妥地朝九晚五;B在一家有名的口腔医院供职;C在她喜欢的销售领域里乐此不疲;我正奔向曾经梦想中上三休四的自由。
毕业后,我常想起当年宿舍的这次聊天,也是这次聊天和往后发生的一切,让我对人的「想法」感兴趣……人的想法真的能塑造、遇见未来吗?人所想的内容是怎么一步步在生活中成为现实的?有没有哪些中间的插曲会动摇它?插曲发生之前与之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哪些影响又如何影响他之后的想法与选择?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探索到了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常常是从一个人来到你面前遇到的困境中往前看是如何发生的,往后看会有哪些可能,有人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像考古学或地质学,从一堆遗迹中探寻它形成的原因。的确有那个味道。
把纪录片《中国》快刷完时,迷迷糊糊感觉到心理学与历史相遇的部分。
跨过时空的长河,看每个朝代风流人物的历史故事,都有一个精神力量支撑,理想与信念,支持着他们在悠悠岁月里穿越险滩和低谷,遇见该遇见的人,经历必然经历的事。从历史人物的起起落落中,人们看见自己现在为什么站在这里,而不是那里,将来可能到达的位置。
回头想想我从上大学开始,对「自由」探索的驱力来源,是在前18年「不自由」的稳态中积蓄的能量,一经点燃后野蛮生长。出生后身体活动受限,一路成长中的过度保护,小学到高中12年稳定的读书环境,促使我想去一个由自己掌控节奏的地方,转行以后,也的确如此,所有的工作内容都自己计划,自己完成。当这样的状态到达一个稳态后,我想有更多突破,而这些,源于自我的内在驱动力,也更像一个探索过程,充满趣味。
从写公众号开始,也在思考,自由书写进行一段时间,它会把我带往哪里。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兴趣点放在对「新媒体」探索上。一方面在于,它会带来「自由」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书写越来越有主题和方向,会把十多年所学、所看、所想沉淀下来。先沉淀,才会有接下来的整理与重构的可能。
希望逐渐的探索,会把书写带向一个既有深度探索的输出,也有与关注我这个号的朋友们互动的部分,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昨晚参加小组活动时,第一次学习「画像」,这是在之前我自己探索公众号的过程中从未接触过的概念,还有些小兴奋。期待有一天,我的「新媒体」探索能与心理学领域的探索一起,为我带来更多的欣喜和自由空间。
也感谢经常看我在号里叨叨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