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管理高尔夫电子报2019年7月)
过去七年我跟某家通讯行买了五支手机,算得上是老顾客。不久前我去申办新门号,店员推荐一个499优惠项目,用了两个月后觉得收讯不好,于是我打电话去要求解约,这时才发现,在电信公司的账目上竟列出一只我从没有见过拿过的手机,而提前解约需要负担一笔解约金,被长期信赖的店家欺骗,剎那间,除了气愤还有着被伤害的感受。
对于这个事件,我推测店员是为了达成自己业绩KPI,所想出来的”方便办法”,因为这样他既卖出一支手机也卖出一个门号更可多一份佣金收入。究其原因,有可能是该公司的KPI设定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训练出了问题,该公司主管就是这样教导部属,所以该店员在耳濡目染之下做得非常自然,可能没想到这样做是欺骗顾客,我后来也向该店家索赔并提出消费申诉。
一家企业的品牌形象取决于消费者的信任,品牌形象也影响该企业的营收及人才招募,所以品牌形象看似没有直接创造营收,但却影响巨大。2014年顶新集团在一年内先后爆发染铜油、馊水油、饲料油等重大食安事件,这些事件既伤了消费者的心更重创品牌形象,消费者发起拒买活动,各通路业者纷纷下架顶新产品,不只导致业绩严重衰退,我相信顶新接下来的人才招募也会发生困难。
为了避免得之不易的品牌形象及企业商誉毁于一旦,笔者认为,经营者最好经常检视下列三个问题:
一、企业的目标与行动,是否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冲突,曾有一家工厂的员工告诉我,他非常不相信他的厂长说的话,因为厂里面的价值观标语写着环保,但主管为了财务绩效亮眼却常让人偷排放废水,所以他认为主管讲的都是空话。
二、当有员工发生与企业价值观不符合行为时,有否立即严格惩处?如果一昧的袒护包容,就极有可能发生管理学所说”破窗效应”,到最后难以处理。
三、一旦发生违反企业揭示信念的事件,组织是否能迅速而负责任地做出回应?经营理念、价值观相似者众,但勇于负责者少,待时不如及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伤了消费者的心,也伤了品牌的价值。伤心的消费者,不只愤而离去,更会将此不愉快的经验,四处传播。企业要再挽回顾客信赖,所花的气力肯定加倍困难。所以,经营者在关注业绩达成与否的同时,应多多敏锐觉察这些正逐渐腐蚀品牌价值的事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