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人认识到,通过军事手段战胜以色列人的机会很小。同时,以色列人也意识到,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战争来赢得永久的和平。于是,双方开始选择通过战争以外的方式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最先获得突破的是埃及。埃及总统萨达特首先抛出了橄榄枝,声称如果能够实现和平,他愿意亲自到以色列进行访问。时任以色列总理的贝京,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向萨达特发出了邀请。1977年11月,埃及总统的双脚终于踏上了与之战斗了几十年的“敌国”的土地。最终,以色列采取土地换和平的政策,将西奈半岛大部分的土地归还给了埃及,而埃及与以色列正式建交。因为促进了埃及和以色列两国的和平进程,萨达特和贝京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想想觉得有趣,贝京是犹太人中强硬派的代表,还曾经策划过大卫王酒店爆炸事件这样的暴恐行动,然而最终他还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让我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然而,为了要获得和平似乎总是要付出血的代价。萨达特因为实现了与以色列的和平,即使这一行为收回了曾经失去的土地,却仍然被国内的极端分子暗杀了。
此后,以色列和平谈判的主要对象就变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变成了大名鼎鼎的阿拉法特。而这一过程,却十分的漫长而艰苦。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