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刷了《知否》,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最令我感动的一段情节,依然是顾二叔向相明兰求婚的那一段。
明兰深知自己生在小门小户,与顾二叔现在的地位可能并不相配,也怕自己应付不了顾府繁杂的事务,但又不想改变自己的本色。
顾二叔深深了解明兰的处境和苦衷,他只希望可以让明兰逃离原生家庭,不再委屈憋闷,过得开心自由。他不需要让明兰改变什么,婚 后可以按明兰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正是这样满情诚意的态度和为真心对方着想的真心最终打动了明兰。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互相尊重,接纳和理解,是两个人最终走在一起的最根本要素。“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 这句情话虽然俗气,但是在恋爱时期,“情人眼里出西施”让双方理所当然地这样认为。
可是纵观后来那些离婚的夫妻,大部分的理由都是双方“性格不合”,“三观不和”,“生活方式不合”。为什么以前彼此眼中的“与众不同”,现在变成了斩断婚姻的利剑,变成了两人无法继续相处下去的理由了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夫妻双方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处理这种差异呢?
在陈海贤老师的新作《爱,需要练习》一书中,他向我们对于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以及如何接纳彼此差异做了详细的阐述。这本书是陈老师自《了不起的我》之后又一部重量级心理学自助书籍,是一本适合中国人阅读的亲密关系实践指南。
为什么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如此重要呢?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两个人能否把日子过到一起去。如果两个人总是看对方不顺眼,觉得对方怎么哪哪儿跟我想的都不一样,日子自然没法好好过下去。
所以说,只有正确看待和处理与另一半之间的差异,才是维持和谐的亲密关系的秘诀。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做呢?
一、从“互补”到“不满”,我们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对方与我们是有差异的,可是在热恋时期我们往往会被“一叶障目”。
在恋爱期间,她/他简直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他们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并不会被我们觉得是一个问题,而是觉得这些特点正好和自己的性格互补。比如,我比较内向而对方很开朗活泼; 我大大咧咧而对方却很细心; 我比较活泼而对方却比较沉稳......
彼时,我们对伴侣的不同之处,都曾被我们视如珍宝,觉得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可以和我互补的人。
在心理学上,很多人渴望通过亲密关系,把伴侣有而我没有的部分吸收扩展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容易带着理想化来看等这些差异,因为这些差异,寄托了我们克服缺点、超越自我的希望。
然而,当两个人真正在一起之后,这些差异就慢慢成了我们的眼中钉,让我们恨不得去改变对方。
当激情褪去,两个人朝夕相处,每天四目相对时,心里就会产生一种 “青梅竹马不是你,情窦初开不是你,但往后余生柴米油盐都是你”的感觉,从天堂回归现实,对方当初的优点变成了此时“为什么他和我想的不一样”的抱怨和遗憾。
我的大学同学小静,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上大学时她每天都是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几乎从没有出去玩过,更不知道应该玩些什么,可以说她是一个非常无趣的人。后来她交了一个体育系的男朋友,长得帅,篮球打得好,还特别会玩儿。小静和他谈恋爱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天都开心得不得了,后来他们就结婚在一起了。
婚后,小静仍然不改学霸本色,每天学习、看书、听各种课程。而她的老公则成为了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每天下班之后回到家,她老公都喜欢在家里玩一些体感类游戏,这让小静很看不惯。
小静觉得,没结婚前可以肆无忌惮地玩玩,可是现在有家庭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于是就劝老公说要有自己的规划,更努力上进一些,如果把下班的时间都花在游戏上,那就太浪费了。就想让老公和自己一起学习。
可是她老公觉得家就是一个休息和放松的地方,白天的工作已经很累了,不想回到家还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小静觉得,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还十分合理,对方为什么就是不接受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套关于爱情和伴侣“应该如何”的假设。
但是,这种假设的背后,却向伴侣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对你并不满意,你并不是理想中的情侣。于是夫妻之间就很容易发生矛盾。
二、如何放下“我要改变你”的执念,接受“我们不一样”的现实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段子是这样说的:国外有一本名为《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如何在30天内改变你的妻子》) 的新书上市, 一周竟卖出了200多万本。结果作者发现出版商把书名写错了,应该是《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如何在30天内改变你的生活》),结果一周才只卖出3本。估计如果有一本书叫《如何30天内改变你的丈夫》,相信也一定会同样畅销吧。
总是想要改变对方是我们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执念。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差异”的看法,反应着我们内心对于“改变“的矛盾心态。如果我们接受对方与自己的差异,就意味放弃我们自己原有的想法,也就是要做出改变,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改变,都是让我们排斥的。于是我们就很固执地希望对方可以改变来适应我们。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想改变对方的执念呢?
1、要改变我们对于”差异“的认识,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观念。
我们不得承认,每个人生而不同。即使是一起长大的双胞胎,他们的思想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更何况是出生成长在完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两个人。
我们的观念、态度、价值观会受到原生家庭或是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的观念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觉得什么是对的,甚至觉得这件事“理所当然”或“应该”就是这样的。
拿小静的例子来说,追求积极向上确实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但是对于亲密关系,却并不能完全遵从这样的逻辑。
在亲密关系中,“积极上进”或者其它价值观,都没有天然的正当性,也不会比别的价值观更优越,更不会赋予你改变别人的权利。
因为无论你认为伴侣的价值观多么地不正确,都是从你的角度出发的,你不能以此为标准去强制要求别人,就好像你自己穿得合适的鞋子,就非要让别人也穿。即使对方的观点可能没有你那么“正确”,但对于你们来说,你们各自的想法,占有同样的比重。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只要对方不会做出有碍你们之间关系或是有违道德及法律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给对方以足够的自由,不要强加干涉对方的思想和行为,让对方觉得和我们在一起时是放松的,是愉悦的,而不是被监督,被教育,被管制的。
2、想改变对方,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再潜移默化影响对方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是我改?明明要改变的人是他啊!但是如果想让改变发生,需要改变的并不是对方,而是你们双方的关系。关系是和两个人的,所以改变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总要有一方先迈出改变的一步。
通常情况下,夫妻之间会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改变另一方也会慢慢地随之改变。而如果不愿意先改变自己,而只是想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战胜对方,那结果通常都会两败俱伤。
还是说小静的例子,她想让老公平时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并不需要给老公制定一个KPI。她只需要每天继续坚持自己学习的习惯,时不时地和老公分享一下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或是自己的感想,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起进行讨论,或是对未来进行一些规划。平时她也可以和老公一起玩玩游戏,既可以当作是学习后的放松,又能增强夫妻感情。
时间久了,她老公会因为小静认可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心生满足,内心也不会有任何排斥的心理。相反,他很有可能会受到小静的影响,对于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一些未知的领域产生了好奇心,或觉得自己的老婆越来越有思想,越来越优秀,自己也不想被落下,所以他很有可能和小静一起开始学习了。
3、改变说话方式,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对方的意见,而不是强制要求
夫妻之间的沟通,最怕的就是用指责的态度去沟通,那无异于一场激烈的辩论。每个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就如同坚守阵地一样毫不妥协退让,仿佛只要一让步就会失去自我。
但实际上夫妻又不是敌人,为什么沟通时要这么剑拔弩张呢?想要让对方认同我们的观点,或是在双方各自的观点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不如采用一种更为缓和的方式,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对方意见,那就需要我们改变说话的方式。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意见后面,加上一个“好不好”。比如下面这个对话:
妻子说:“你看现在好多孩子都开始学奥数了,咱们不学不就落后了么,要不咱也让孩子学吧,好不好?
丈夫说:“孩子现在还有些小,有些问题他可能理解不了,怕伤害他的自信心和兴趣,等他大一些理解能力强了再报,你说好不好?”
妻子说:“你说的也有道理,要不咱们先让他报个试听课,看看他自己的接受程度再决定,好不好?”
丈夫说:“你这个方法也可以,也许咱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就按你说的试试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换词大法”,让沟通更亲切更婉转,比如:
1、把“你”换成“老公你”,显得关系更亲切;
2.把“你听懂了吗”换成“我说清了吗”,不把没听清的责任推给对方;
3.把“我早就说过了”、“跟你说了好多次”、“让你不听我的”替换成“看你吃亏我都心疼了”“下次真得注意了”,强调这件对对方的好处或是自己的关心,而不是指责和看热闹;
4.把“这个你就不懂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没看到我正忙着”替换成“这事其实有点复杂”“我可能没说清楚”“等我忙完这会儿好吗”,去掉咄咄逼人的字眼。
5.把“我这也是为你好”“你听我的准没错”替换成“我以前怎么做,效果很不错”“有人说怎么做很好,你要不要试试”,显出真诚的态度,不强制别人。
6.把“又怎么了”换成“怎么了怎么了”,前者好像暗示对方总是“无理取闹”,后者可以真实地表达关心。
7.把“为什么”改成“怎么了呢”,前者好像在问责,后者关心事情进展。
4、找到处理差异的“中间地带”或是“最优解”,用创造性的方法来协调处理。
每一对感情好的夫妻,都拥有一套处理差异的独门秘籍,他们并不是把各自的差异消除,而是用智慧满足双方的差异。
在生活习惯上,每对夫妻尽管口味再相近,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肯定会有一些食物让一方喜欢,而另一方不喜欢。比如我老公是南方人,他特别特别爱吃豆制品。而我生在北方,对于豆制品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每次做饭的时候,我都要想办法满足他的需要。
怎么办呢?我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选用他喜欢的食材,但是却做成我喜欢的口味。我平时喜欢吃咸香、微辣、酸甜口味。所以我就会经常做些像麻婆豆腐,酸辣豆泡,香辣豆干这类的菜,是我家饭桌上的常客,这就满足了我们两个的喜好。
我的另一位女性朋友,她老公是南方人,她自己是北方人,一个爱吃米,一个爱吃面。所以他们家的饮食特别有意思,一三五吃米饭,二四六吃馒头面条,周日会做些包子饺子云吞之类的,两个人也过得十分惬意,这就是彼此相爱的夫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差异的方法。
除了在生活习惯上双方会努力照顾对方,在思想沟通上,他们也并不会担心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的不一致。他们既不会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也不会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决定,而是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来推进这件事的进行。
在这种处事方式的作用下,夫妻双方会不断弥合差异,在不自不觉中影响着对方也被对方影响着。我们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改变对方,因为我们已经默默地成为对方了。
5、改变是一种付出,要看得见对方的改变,更要愿意为对方付出。
当我们走进一段亲密关系,从“我”变成“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为对方而改变自己。结婚通常意味着两个人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如果不想为彼此改变,要不就是两个人并没有足够相爱,或者是他们在心态上并没有走进婚姻。
改变,是一个人为了和别一个建立亲密关系而愿意放弃一部分的自我,这其实也是一种付出。我们并不害怕付出,我们害怕的是付出之后没有得到回应。
因此,当我们的伴侣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而改变自己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本可以坚持自我。他为你改变是因为对方爱你,想要和你建立长期的和谐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要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份真挚的感谢,谢谢对方为你做出的改变。
在夫妻之间,一份有反馈的付出是最容易被延续下去的。反馈可以通过语言,更可以通过行动。我们也要愿意为对方付出,客观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观点,把对方正确的观点吸收成为我们自己,那这份亲密关系可以长久而密切地维持下去。
结语:
亲密关系的核心在于“关系”,是要依靠双方共同去维护和经营的。懂得珍惜和付出,不强求对方,给对方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我们的亲密关系植根于一个什么样的土壤中。好的亲密关系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也不断地给对方以滋养,让双方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在共同学习中让彼此的心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