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在中国众多的石窟群中,或许寂寂无名。在此次旅行前,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但它却被称为“中国石窟的鼻祖”,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

也许你会奇怪,敦煌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公元366年,比开凿于1600年前的天梯山要更早,为什么反而屈居其后呢?其实,那时候的敦煌,远不及武威名声在外,再加上天梯山石窟的开凿设计师高僧昙曜在造像的过程中,除了传承来自贵霜和西域的艺术风格,还最早融入了中国本土的元素,所以,称其为鼻祖一点也不为过。

天梯山石窟现存共有18个,因为地震的影响以及后来修建黄羊河水库的需要,大多已被移至博物馆内,保护起来。唯有第13窟,因其巨大,在后来水库水位线下退时,在其外围特地筑起了大坝拦截保全,才能让我们得以一窥其全貌。

尽管在武威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已大致了解了天梯山石窟的有关知识,但真正到达了现场时,我们的内心还是被深深震撼着。

巨大的石像正对着万顷碧波,用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等词尚不足以来形容。粼粼的湖水在光线的照耀下,跳跃着、闪烁着。石像群被围在其中,孤独而渺远。或许,佛法无边,正如这澄澈的水流一般,静水深流呢。

中间最大的那尊是释迦牟尼,高达28米,威严不可侵犯。他方头、大脸,细目长眉,双耳硕大垂至肩部。左手放置于膝上,右手掌则向外竖起,意为施无畏印。游客们纷纷忍不住伸出手来,与他隔空击掌。

释迦牟尼的两侧,从内向外分别站着两个弟子迦叶、阿难,两个菩萨普贤、文殊,以及多闻和广目天王。多闻天王怒目圆睁,脚下还踩着一个夜叉。他们的发饰与衣服上的纹样清晰可见,有一种流动飘飞的美,简直可用栩栩如生来形容。

凝视着这组造像,让人一时间忘了身在何方,仿佛周围的喧嚣都退而不再,只有敬畏之感从心头漫起。

沿着陡峭的楼梯走下去,一直站在大佛的脚旁,这时候,我们会更加觉得自己的渺小。你看,大佛的一个脚趾头,都差不多有我们一个人大小了呢。

我很好奇,在那个没有脚手架等安全设备的年代,如此巨大的造像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有人说,这是木胎泥塑,这样想起来貌似简单多了,先制作完成再树起来,好像也不会太难。但上网查了下,说13窟的大佛是石胎泥塑,那就应该是依据山势而开凿的,其难度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

山体的壁上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画已经漫漶不清,但仔细辨认,还能看出其中有花朵、小鹿、祥云、狮子等,那些矿物质原料历久而不褪色,不能不令人啧啧称赞。

这些石窟和壁画经过这么多年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确实是相当不容易。

想当年,北凉王沮渠蒙逊在命人开凿石窟时,曾经让昙曜为自己的母亲也凿了一尊塑像,以方便祭拜。但后来,他因为听了昙曜老师昙无谶的话,让儿子去带兵打仗,结果兵败被杀。盛怒之下的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就在这一指令刚要传达下去时,很奇怪的是,他去寺庙祭拜母亲雕像时,被告知旁边的天梯山石窟石像流泪了。他亲自去查看,果真发现了这神奇的一幕。这令他大为惊恐和后悔,立马收回成命。由此,非但保全了僧人的性命,也令天梯山石窟免遭毁灭性的灾难。

难道真的是石像显灵了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但真相究竟如何,自然不会有人去探究。想来,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至少他们不会迷惘。这之后,佛教也被传播得更加如火如荼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