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群里,花姐一句想吃炸元宵了,逗起了各位姐妹的馋虫:
青栀妹妹立马上街买回元宵;任姐现做现卖,不忘勾搭大伙;有南方妹妹问——南方的汤圆是否就是北方的元宵?是不是也能炸着吃?一方妹子站出来回答——一个是馅料外面滚上糯米粉慢慢变大,一个是和好糯米粉,再把馅包在里面。莫朵问——包的叫什么?滚的叫什么?一时间,群里众说纷纭,围绕着元宵汤圆展开了讨论。
花姐赶紧百度,给大家公布了标准答案:汤圆是包出来的,就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用凉水和好,用手揪一团放手心拍成片,把馅料包进去搓圆即可,表面相对比较光滑,还很粘糯。而元宵是滚出来的,表皮比较干燥,元宵的做法比较繁琐,把馅和好,凝固后切成小块,过水后放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里来回滚动,再淋上水继续滚动,反复几次滚成圆球就大功告成了。
我也插了一句: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元宵节起源于秦朝,是汉族的节日,取正月为“元”,夜晚为“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这一天,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热热闹闹,开心快乐。可是到了袁世凯登基之后,他忌讳百姓所说的“元宵,元宵”,觉得就是要消灭他,于是他下令大家不准叫“元宵”,改称“汤圆”。
不知道上述说法有没有根据,反正在老百姓的认知里,汤圆就是元宵,元宵就是汤圆,不管是包出来的,还是滚成圆球的,都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美食,都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满满!
我小时候,母亲是供销社的职工,我就跟着母亲住在供销社大院里。每到正月十五前几天,供销社的人民食堂门口,就支起来卖元宵的摊场,我最喜欢凑到跟前,看师傅们像变戏法一般,把那些玫瑰馅、豆沙馅、芝麻馅,都滚成了一个个雪白的圆球,好想伸手摸摸它们。其实那会,计划经济下,南方的糯米在北方非常少见,滚元宵的面粉里大多是劣质的大米粉,吃起来并不是很黏糊。
有一年,四川的二伯母回来过年,带回来一包正宗的糯米粉,二伯母悉心指导着母亲包元宵,我趴在边上看,觉得很神奇。那天煮出的元宵,我分到了两个,含在嘴里那个糯软呀,至今都忘不了,就是后来吃再好的品牌元宵,都比不上当初的美味。
再后来,我结婚了,喜日子就在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头两天。那一年元宵节,公公特意去南街食堂,排了好长的队买回一袋元宵,婆婆煮了分给大家,告诉我们从此后一家人团圆和美!幸福满满!
再往后,有了孩子们,每到我们结婚纪念日的时候,我都会带上他们去市里游玩,顺便去市里的百货大楼里,给公婆爸妈买回各种馅料的元宵。
时至今日,不止在元宵节,就是平时,超市里的冰柜里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元宵琳琅满目,都不知道该选择那种为好了。
一年又一年,似乎没有过正月十五,没有吃那碗热乎乎的元宵,这年,就没有过完;这日子,就少了那种黏糊糊的幸福。
今日,我又一次和起了糯米面团,亲自下厨包了一盘红豆馅的元宵,这回咱也来个时髦的吃法:炸元宵——让日子红红火火!圆圆满满!幸福久久!
(注意:炸元宵前一定要用针或者牙签在元宵上扎几个眼,以免爆锅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