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生都好好学习的课程。和孩子的沟通,和家人的沟通,和同事的沟通。
如何做一个能够很好陪伴孩子的父母,要有以下的原则。
1.在沟通的关系当中能够真实的接纳自己是很重要的,清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这个在沟通当中很重要。真实的表达自己,真实的倾听,做到里外一致,沟通才会比较顺畅。否则孩子会看出来我们的不真实。
真实的表达源于内在有着坚强和力量才会进行真是的沟通。如果家长内心没有坚强和力量,遇事不冷静乱了阵脚,孩子也会看到家长脆弱的一面。父母学习的这次修行就是父母内在力量渐渐长大的过程。
2.家长在孩子沟通当中要去权威化,因为权威化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们不敢表达,以为我们就是对的,家长说的就是对的。当面对权威孩子们不能够去表达内心的渴望,需求,烦恼和感受。家长带着同理心,带着温暖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他的脆弱,他的烦恼。
3.内在要相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相信他们有能量,相信他们很重要.
4.避免外界的评判会影响孩子的认知。避免外界的评价和标准,他会成为和孩子相处的绊脚石。
观察孩子的行为,客观发生的实在的事情。照相机可以照下来的。它贯穿一天。
小明高兴的捡起衣服,这是一个行为,而小明乐于助人却是一个评价。
不同的事情会让孩子或者家长产生不同的需求和情绪,那么就会产生问题,那么问题哪些是可接纳的,哪些是不可接纳的,它与什么有关系?
接纳线高与低和什么有关系?
1.自我情绪和心情
同一件事情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就可以是可接纳的,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能是一件不可接纳的事情。这个时候生气的过分的话,可能就说出来了。
2.环境
有一些事情发生在自己家是可接纳的,而到了他人家是不可接纳的,这里是可以接纳的,而那里却是不可以接纳的。
3.他人
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接纳标准。
当情绪产生的时候,弄清楚情绪跟什么有关系,是跟人有关系?跟环境有关系?还是跟其他人有关系?当我们弄清楚了情绪跟什么有关系的时候,就能够做一个很好的预防。
每个人对事情的接纳度都不同的,接纳度的大小跟原生家庭,生长经验,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纳线位于下方问题就比较好,沟通比较顺畅,因为大多数情况都可以接纳。如果接纳线在上方,那就不可接纳的事情很多,沟通起来就比较困难,障碍很多。
问题指的是困扰,情绪,需求。
谁处于问题区?目的是扩大无问题区
1.谁有情绪有需求,谁处于问题区。
2.谁认为别人有问题,谁在问题区。
3.谁有问题,谁负责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处于问题区,我们需要去听,去理解。如果父母处于问题区,父母就要去表达。如何预防,如何有效表达不伤害孩子。如果双方有问题,就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以扩大无问题区。
亲子沟通中的绊脚石
在沟通当中,如果没有积极的去倾听,我们给孩子的一些语言就会成为绊脚石。
命令,指挥:不相信孩子,只有家长对,孩子是不对的。孩子自我否定。没有价值感和责任感。长时间会产生逆反和报复。
警告,威胁:让孩子害怕,一定要顺从。引起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对父母的敌视和反感。面对威胁,孩子可能会挑战父母。警告和威胁,造成沟通不良,觉得双方不平等。导致孩子的欺骗,逐渐孤僻。
规劝,说教:他们认为父母不相信他们自己的判断。觉得自己不需要思考,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孩子觉得父母啰嗦,导致孩子远离父母。父母太烦了。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没有信心。孩子没有勇气,没有主意。
建议,忠告:
我们并不懂孩子的全部。有时候家长给的建议,并不是孩子所能接受的。
逻辑说理,推论:让孩子觉得家长在贬低孩子,一定要反对他的。父母总是无所不知的,孩子永远是错的,不被尊重的。孩子会觉得永远讲不过你,你讲我就闭嘴。不喜欢别人反驳自己,喜欢捍卫自己的立场。孩子不喜欢父母教训人。
评判,责备,贴标签: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价。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落后,愚蠢,没用。长时间这样评价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话说人。
赞美,赞同:如果孩子处于问题区,家长没有积极地倾听,就可能设置障碍,绊脚石。与实际事实很远的,赞美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有目的的。父母在操控他们。之所以赞美他们,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孩子服从他们。赞美和赞同的话语,所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呢,孩子内心并不认同,或者认为对方有操控自己的目的。孩子有可能不舒服。爸爸,你不要说了,那不是真的。
侮辱,嘲讽:自我形象的破坏。他觉得自己没有用,没有价值,没有人喜欢他。当爸爸妈妈都觉得是这样,那么我就破罐子破摔吧。
解释,分析,诊断:感觉被套上了框框很不舒服。他会觉得父母不懂他,不懂得他的难过。父母在压抑他们的情绪或者改变他们,就不会和父母产生亲密感。他会否认自己的情绪,因为没有被接纳。
调查
退缩,迁就:父母转移话题,等再想跟孩子谈的时候,孩子已经不想跟你谈了。转移话题他会觉得你对他的事情不感兴趣,嫌弃他。觉得自己不被重视,父母都不在意自己。以后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