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之一)
说到管鲍之交,谈到鲍叔牙的时候都会想到管仲,说到齐桓公的时候也会想到管仲。
实际上,管仲是中国古代商业的鼻祖,是中国古代的凯恩斯主义。
”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划分等级的标准吗?当然不是。我们对士农工商这个分类方法存在很大的误解。
当时管仲在“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法当中把国民分成了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分别聚集在固定的地区。这么分类的好处在于,同一行业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提高技艺,并且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的作用,不至于见异物而迁,从而造成了职业的不稳定性,同时在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让子承父业。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时候是并举的意思没有先后尊卑之分。
在管仲身上我们看到了三条非常重要的历史经验:第一,通过价格财政和税收整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第二,他提出的盐铁专营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例如所有的矿产和山川收归国家,个人可以通过拍卖获得经营权。第三,管仲治理下所形成的齐国经济制度是中国古典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
但是!
管仲的思想在后世被刻意淹没了,为什么?
儒家是以“轻商”著称的,在儒家看来,管仲从出生背景到行事作风,施政纲要,都是毛病多多多,子贡,在《论语宪问》当中就说管仲算不上一个仁者。因为他的诸多经济政策,无论是刺激商贸,激励消费,还是以商止战,通通都是异端邪说,同时盐铁专营的政策也遭到了儒家的抵制。
儒家在经济思想上有三板斧:1以农为本,2轻徭薄赋,3克己仁义,非常遗憾的是,这三点在管仲的经济学思路和方法中都找不到。
但我依然十分佩服管仲,这样的经济学思想,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行为中依然十分有效。
举个例子:《管子~轻重戍》当中记载了管仲以商止战的经典案例。
鲁国和梁国都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鲁国一直与齐国并称(记得北京有一家餐馆叫做齐鲁人家)
鲁国、梁国两国的民众特别擅长制作绨丝丝织品,用这些丝织品裁剪的衣服是当时最高档的服装,管仲当时就肯请齐桓公带头穿。还让齐桓公左右侍从也跟着穿,很快这种丝织品的衣服就成了齐国的时尚,这种丝的需求量就猛增,供不应求。
但是,管仲决不允许本国人生产绨丝,而是一律从鲁国和梁国进口,管仲召集这两国的商人,对他们说你们为我织绨丝十匹,我给你们300斤铜,如果织了百匹,就给你们3000斤铜,这样一来,鲁,梁两国即使不向人民征收税负,财政收入也够了。
鲁国和梁国果然中计了。
在政府的鼓动下,民众纷纷从事绨丝纺织,农事就从此荒废了。
一年多下来粮价暴涨!到了这个时候,管仲就下令关闭了鲁国和梁国的通商关口,不再进口一匹绨丝,两国经济顿时崩溃。难民纷纷涌入了齐国,管仲就顺势让这些难民去开垦齐国更多的土地,反而促进了农业生产。
鲁、梁两国从此一蹶不振,鲁国的国君不得不亲自到齐国去外交斡旋。同时管仲还用这样的手段制服过吕国和莱国。
管仲就是运用了国际贸易当中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供求关系以商止战,
其手段非常高明和狠辣,
迄今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