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又是一年清明,又是一段想念。这些年关于父亲的文字较多,而对于母亲似乎很少提起,值此清明,想想母亲,感受母爱。
昔年倏忽驾云归,而今茫然心中悲。
天旋地转失灵府,美味佳肴无滋味。
睹物思涌二月尘,展纸情泻三春雨。
漫漫冬夏逝无踪,搜肠忍涕致先辈。
每年农历二三月间,刮过几场沙尘暴,下上几场雨夹雪后,家乡的山野田地里也就热闹起来了。一年的春播又开始了。家乡有谚语云:二月清明往后种,三月清明往前种。清明也便成了家乡农人们常常在手心里盘算的日子。
清明时节,李杏花儿绽放,柳树渐次吐绿、柏杨树皮转青,草木萌发、燕子北回,风轻柔、雨滋润,处处给人清新明朗之感。
小时候,清明这一天,一定是帮奶奶提着篮子去“清明滩滩”烧纸的。
那是濒临沙沟的一小块草地,很平整,有点像今天高级的草坪。每年这里都是最先绿起来的,清明前后,已是绿草如茵,坐在上面软软的、绵绵的。
几张纸,一杯茶,一壶酒……细心的焚化。
常常是快到结束的时候,奶奶便会放声痛哭一阵。不过也不用来人搀扶,我也只是静静地陪在她身边,听着她如泣如诉……只是那时候我并不清楚奶奶会如此伤感。
奶奶跟那个时代里所有的老人一样,虽不吃斋,但却是念佛之人。家乡的传统里,清明这天是所有没人祭祀的“亡魂”领受祭奠的日子,念佛之人便是这场仪式的施礼人。而况家族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人是不能到坟地里去祭拜的。对于奶奶这个中年丧夫又失幼子的妻子和母亲来说,也只有“清明滩滩”里的一哭,才能化解积蓄心头的伤痛吧!
祭祖扫墓是家族里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一定是得“放社”后到清明前的这一段时间内。至于什么时候“放社”,大家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一部分人认为是清明前十天,一部分人则记着“立春五戊为春社”的古训。很显然家乡的人们是把春社、清明、田社这三个古代节日结合在一起过,也是把土地神祭祀、祖先祭祀和踏青出游融合在一起的。
记得儿时,大人们便在清明节前选定一个日子去扫墓,唤作“挂纸”。当然我们只是把黄色的纸钱压在坟上。
提前几天就得准备上坟的事:先是蒸大馒头,再是燎猪头,还要找“亡神板”在纸钱上印上大吉大利的经文,这些都是上坟的主祭品。到了上坟的这一天,家族里的男人们,不论老小阖家出动。扶老携幼,提壶引浆,肩扛背负,前呼后应。大人们的关注点好像全不在烧纸上,而是每逢有闰月的年份里的填修坟墓及疏通水路上。我们这帮小孩子当然不了解这关乎家族运脉的大事,几个人围在一起在灰烬里找些猪头肉打牙祭。
记事时,一共有两处坟地。一处谓之祖坟,那里安葬的是家族五代以前的先祖,所以等我们这帮小孩子识得路以后,祭奠先祖的重任就交给我们了。一处坟地里安葬的当然是更亲近的先辈,那是父辈的曾祖、祖辈及父母。不管是哪里,对于我们都是一样的陌生和血亲,也就不明了父辈们在祭祖时内心会生发怎样的波澜。直到今天,当站在父母、兄长的墓地前时,那种内心涌动的伤感也只有自己明白。如今当然早不去那祖坟了,因为这里有更切近的想念和思量。
又是一年芳草碧,又是一年燕子回。
壬寅初春,疫祸又至。响应号召,星散各地的家人们也都不能亲临坟茔致祭。还好我就在老家,还好能给祖先、父母兄长上柱香,磕个头。站在坟头,思今抚昔,也不禁泪眼迷蒙。
想来母亲离世已是快三十个年头了。那时我书正念到师范二年级,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母亲的过早离开对于我那时的打击是巨大的,从母亲的丧事完毕回到学校的那一整个后半学期我是在连夜的噩梦中度过的,身体也一度虚弱了些。
记忆里的母亲常年穿一件青灰色的对襟衣服,头发是那个时代里妇女们爱留的“刘胡兰头”。这种发型,整齐、垂直的头发刚好盖住双耳,看上去坚强有力,干劲十足。母亲留下的相片很少,但发型几乎都没怎么变化。
母亲操劳一生,未曾稍加懈怠。母亲是在“农业社”战天斗地的大会战中生养了我们姊妹几个,生我的时候也是在劳动的间隙里。由于父亲也算是有点“公干”的缘故,家中一应大小事务都得母亲操持。也因此,她的身体早就垮掉了。很早母亲就吃一种叫“天麻丸”的药,是一种治疗腰背疼痛的药物。那时家里装盐、装调料的都是装过“天麻丸”的小铁罐。母亲舍不得仍,都收集了起来。再后来,她的胃又不好了。她时常后背心疼。每到晚上,她趴在炕上,我便在写完作业后帮她按压后背。我用两只手掌对准她右肩胛骨下方的位置,用胳膊支起身子,用力按压一阵,可能会稍稍缓解些。就这样,她都一直坚持着,为了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为了我和二哥的读书,她未曾倒下来。
可那个时候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母亲的病会发展的这么快,而我那时也真是不懂事。因为是家中的老小,又跟着奶奶一起“吃香喝辣”,那时的我多少也有点骄纵。至今记得有一次可能跟母亲说了不好的话,二哥也给我递了“条子”。二哥的话已经忘了,可从那时起对于“任性”二字分明有了刻骨铭心的影响。如今想来,这一生并没有对她老人做过什么,也只有那时帮着母亲缓解疼痛这一桩,算是略略能添平时常涌起的遗恨。
母亲去世后,我们姊妹几个都很伤痛,父亲也一样。为了表达对母爱的回报,为了彰显母亲为我们家族做出的功劳,父亲为主要为母亲树一块母碑。也就在母亲去世三周年的清明节,我们为她举行了树碑仪式,也算是了却了这些年对母亲的亏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每想起这名话,总会黯然泪下,这是儿女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只有献上鲜花,让香烛纸钱燃烧,齐鸣鞭炮,作辑跪地,愿父母兄长在天堂幸福,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