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明:“老师,大楼为什么要装电梯,装滑滑梯多好啊?”
老师问:“小明玩滑滑梯,是从哪里滑下来的呢?”
小明:“从上面滑下来的。”
老师:“那小明怎么上去的呢,顺着滑滑梯爬上去的吗?”
小明:“从旁边的爬梯上去的,老师我知道了。”
小明和老师的这段对话,暗藏思考的秘密,那就是:思考的本质是提问。
提问直接引发思考,指向结果。一个会议、一篇文章,一个重要项目的推进......往往是围绕核心问题,一层层展开,尤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徐徐铺开。
一个人有灵感,有顿悟,有神来之笔,不是无水之源。它是暗蓄在古澳里的活水,被疑问打开了闸门,一时喷涌而出。疑问由掉落的苹果引发,指向思考的对向。
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会常常忽略问题所延伸出来的重要信息。殊不知,正是这些延伸出来的信息,引导我们找到答案。例如,小明老师用提问,引导小明明白了不能用滑滑梯代替电档的道理。
面对一篇写作、一个会议发言、或者一个项目的推进时,怎么迅速展开提问,导向结果呢?
一切归于提问,下面的“1+3”框架,也许能帮我们理出头绪:
所谓“1+3”,1指“5w3h”,3指的是“时间、空间、联系”。
举个例子:小亮读完了一本书《怎样阅读一本书》,我们现在要和小亮交流这本书。以下用我们的“1+3”提问思考。
1、5w3h:(What,Where,When,Who,Why,How,How much,How feel。)
这是一本什么书(what)?你为什么选读这本书(why)?你有什么收获(how)?在哪儿读(where)?什么时候读(when)?花费多少?感觉如何?
2、时间线:(根据时间线索,过去、现在、未来)
没读这本书以前,你的认知是什么样的?(过)现在你读完了,它解决你哪些方面的问题?(现)你准备怎么付诸实践?(未)
3、空间格:(根据空间变化)
你在哪儿读完这本书?图书馆还是书店,还是床头?你会随身携带以便随时阅读这本书吗?你会购买电子书吗?这本书会让你在哪些场景发生改变?
4、联系事物(根据关联程度)
这本书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实践书里面的观点?你会推荐给别人吗?你觉得不错的话,首先想到的是谁,为什么?你觉得这本书对你哪些方面有帮助呢?你会写读后感吗?能列举出书里的主要观点吗?
用“1+3”理头绪,我们就能从事件本身,时间,空间,以及联系的维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这里注意,这些问题都是由“最初要解决的那个总问题”生发出来的,不要脱离方向。这样的提问式思考,会帮我们更快地找路径,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