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在家吃饭的人,一般不太下馆子。可是什么吃多了都会腻,下馆子就作为调剂,偶尔沾些大油荤腥,放纵一下肠胃,逃脱一下洗碗,考察一下市场行情。
一个美食作家说;“现在铺租越来越贵,人工越来越高,当红的食肆基本都是依托在大集团旗下,做连锁餐饮品牌才有出路。”连锁品牌,统一管理,菜品质量有保障。可是也有连锁店开多了,hold不住了,变着法子玩花样。大家都爱的椰子鸡,有几家店的汤底清汤寡水,感觉在吃白切鸡;我最爱的吃大肉的店,居然大众最喜欢的菜品全部下架,菜单由原来的一本改成一张正反两面的纸,正面是宰你没商量一大锅,一大盆,爱吃不吃系列,背面是反正都坐下了就别换了,随便吃点,吃不饱系列。我爱的大肉全都下架了;还有一家其实管理特别简单,只有鱼可吃的店,可是第三次吃的时候,鱼居然在那么重的味道下,还能吃出不新鲜的味,愉悦感顿时消失。
连锁餐饮还是让人感觉比较中规中矩,就像世界500强企业一样,管理流程规范,感觉像是连葱切多长,姜片切多厚,宫保鸡丁要放多少鸡丁多少花生米都有guidebook,像做西餐一样不容易出大错,但是也很难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比较适合商务宴请,多说少吃的场合。我倒是愿意搜寻路边苍蝇小馆子,基本没有服务,没有环境,但是吃完会流泪的地方。上次到上海第一晚被宴请吃大百货商店楼上的本帮菜,点了一桌不便宜,但是连肠胃都没激情,剩下的比吃下去的多。第二天找了家居民楼下的私房菜,一共就四张桌子,一张桌子拼三台,我们两个人吃了四个菜,居然没剩下,还一边说好好吃啊,一边喊老板再来碗米饭,老板看着我俩眯着眼睛笑,价钱更是感动的要流泪。苍蝇馆子更像是在做中餐,没有guidebook,调料一律是少许,大小一律是块,丁,片这种模糊的字眼。可关键就是这个少许,这些个模糊的字眼,那是经验,是心情,是态度,可能每天的出品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总能感觉到做菜人想要用菜品和你聊天的感觉,能够吃出烟火气息。那天结账的时候,听到隔壁桌的常客说,今天的鳝糊有点咸啊。
还有年轻朋友们很喜欢的融合菜馆,装修环境洋气,坐进去感觉不来张自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城里人。但是不可否认,中餐吃多了,来点新奇玩意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有些新奇玩意从本质味道来说,也是可圈可点的。不过对我来说,总感觉吃这种饭总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我总是在想一个场景,我和我对象在这样的馆子(或者更高级的馆子),正襟危坐,觥筹交错,进行正式会谈。快结束时,我说没吃饱要不到隔壁吃碗面去,我对象说我也没吃饱,然后就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