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读书上花了25个多小时看完这本书,第一感想是略费劲但很实用,启发性很强。趁着周末写个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因为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在判断和决策指定方面的研究,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大脑思考方式的看法,展示了作者对判断和决策的理解。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引出大脑双系统的思考方式,即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系统1的运作通常是无意识的,反应迅速,常依靠直觉,因而更容易出错;系统2的运作则是受控制的,需要人们专注理性,花费更多时间,可见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使用系统1来完成任务。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和偏见做了研究,描述了系统1容易出错的几个方面。1.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而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信小样本能反应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这一强烈的偏见使我们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2.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接受一些不相关数字的影响,做出没有依据的判断。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3. 可得性偏见:我们在评估某类事件的出现频率时时,往往以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事件的概率。4.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不同寻常的事件会格外引人注意,人们常会低谷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人们在作判断和决策。时会受情绪影响,将简单问题(我对它感觉如何)的答案当做较难问题(我对它评价如何)的答案。5. 概率判断与典型性判断:典型性属于一连串可能同时发生且联系紧密的基本评估,我们将具体描述用作预测的工具,不加批判地用貌似合理的典型判断来替代概率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结果。6. 因果关系与统计学信息:因果关系基础比例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而统计学基础比率普遍受到轻视。7. 回归平均值:人们对优异表现进行表扬,对糟糕表现进行批评,发现表扬后该人表现下降而批评过的那位表现上升,于是认为批评比表扬更使人进步,却忽视了回归现象。
第三部分:讲述了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1. 后见之明:后见之明的偏见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2. 内部意见与外部意见:当苍白无力的统计学信息与个人对案例的印象相冲突时,这些信息总会被舍弃,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3. 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好处是使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但是这种坚持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昂的代价。
第四部分: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在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1、损失厌恶:当我们对盈亏进行直接比较或权衡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这导致了人们选择风险规避的决策;2、禀赋效应:人们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3. 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我们用于组织和经营生活的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消费行为的矛盾性。比如你想看一场电影,每张票价格是10美元,入场时,当发现票丢了多数人选择不愿意再买张票,而当发现丢了10美元时,更多的人愿意再买张票;4、框架效应: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在获得的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是事,在损失的框架下,人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第五部分:研究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两个自我指的是感受当下的经验自我以及记录并作出选择的记忆自我。系统1的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