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今天在班上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出示了这一张图片给他们看,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有效果,但是我想去影响他们的思想。
即便是影响,也是一个长期工程,我们不是化石成金的人,但是我还是愿意去试试,万一成功了呢?哪怕我影响到的人只是个位数。
昨天看了分班的名单,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我没有教过,虽然没有教过,但是我对他们都是非常孰知的,这些孩子都是办公室的常来常往。
再看成绩,我想不出用哪一个词汇形容,平均分只有30左右分,如果加上后面没有成绩的孩子,那么平均分也就是20多分。
我哑然失笑。
在班上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分数也不是老师教出来,而是他们自己凭着运气碰出来的。
和开学前我着急上课的心态相比,我反而多了更多的冷静和停顿,不搞明白思想,上再多的课也是无用功。
给困境寻一个答案。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想知道努力这件事有没有意义。班上的第一名成绩也是60分左右,然后有三四个50分的,若干个三四十分,剩下的都是二十分多一点。
以前在八年级,班上还有三四个成绩好的孩子,最高的也能考到八九十分,但是这些孩子都被调到了优班,剩下给我们的都是不及格,甚至更差。
我怎么去讲课?我讲什么?我能理解班上睡觉的孩子,他们听不懂,又怎么能不睡觉?
我该如何定位我的方向?对于考学,答案已经再明显不过,这些孩子们离高中的距离太远,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考不上,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我又该如何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初三的时间最集中的是上半学期,而这半学期我又该如果去突破瓶颈,我自己有没有信心,我会成功吗?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带领他们成功?
又有多少孩子愿意选择相信我,愿意跟着我一起行走?行走是一个持续性动词 ,这是一个坚持的结果,而班上这些孩子能否做到坚持?
诚然,他们是缺少这些的,否则成绩也不会差到惨不忍睹。他们也是没有目标的,自然也没有前行的动力。
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选择。
今天在班上我又改变了策略。我发现我的策略在一直变化中,我总是会很容易推翻自己的坚持和固守。
昨天培培老师已经把课件发给我了,但是我上课的时候还没有选择使用,我觉得还需要再等等。
今天的英语课上,我给孩子们讲“成长”,为配合这次讲课,我特意穿了暑假去成长书院参加学习时的紫色的衣服,因为衣服上有一行字:河南教师成长书院。
我让孩子们看这一行字,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两个字,他们都一致选择了“成长”。
很好,那就以“成长”为圆心,以暑假这个时间段为半径来画一个圆,让我们彼此看见可以去追寻的光。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书院,杏坛网研社,教育行走三次大课的学习;我参加了爱敏老师的话题挑战,我完成了一次新乡学院的讲课分享,我写了65篇的日更文,画了30多幅画,坚持了60天的单词打卡和运动打卡。
我想让孩子们跟我走,我首先必须让他们知道我是谁?我凭什么让他们追随?我又能带他们走到哪里………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从我这里找到了答案,它就是“坚持”,而他们最缺少的就是这两个字。
我能,是因为我能做到,而且我有能力和能量带领他们一路向前。
把考四五十分的孩子拔高到及格,把二三十分的升级到四五十分,这就是我的目标。
虽然这个成绩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追逐的路上孩子们看到的“走着走着,花就开了”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过程,这就够了。
我需要一个成长共同体,需要教孩子们如何去突破自我的局限,如何寻求合作学习,如何去用他人的力量为自己赋能,我想这才是最主要的。
走上社会依靠的不单纯是分数,更需要能力为自己加分,也或许孩子们到了职业学校就豁然贯通了呢?
我想起了自己。
我并不是一个聪慧的孩子,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并联和串联的电路图是怎么一回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停留在了无所事事的迷茫阶段,但是有一天我改变了,改变我的是因为因为我有了对自我的思考。
所以,我想用最大的力量地影响班上的孩子们,给他们追问自己来一个时间上的停顿,然后奋起直追。
我再次询问,有愿意跟着我行走的孩子请举手,这一次班上三分之二的孩子都积极行动了,这个结果已经打动了我。
我想,明天我们可以正式进入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