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中生代的优势陆栖脊椎动物,尤其是在侏罗纪与白垩纪。在恐龙占优势的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几乎所有身长超过1米的陆地动物皆为恐龙,同时代的其他动物因此受到体型发展与生态位上的限制。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本文将从能流进化论的角度尝试探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能流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一种能量传递介体,其在自然界中的价值是介导具有能势差的能量供体(食物)和能量受体(环境中用以接收流经电子传递链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电子的氧化性物质,如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以驱动自然界中能量分布的相对均衡。因此,生物从诞生之初就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即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对能量分布相对均衡的需求与生物的能量传递能力能否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自然选择的依据便是生物的能量传递能力,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及其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生物、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既然如此,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就需要从恐龙及其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能量供体方面的原因
恐龙在陆地生态位上强大的统治力势必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降低。我们无法回到恐龙那个时代探寻真相,但是,在我们人类的活动下,土地上的物种单一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恐龙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种植自己喜好的食物(能量供体),但是随着恐龙统治力的提升,经恐龙介导的能流就越多,那么经其它物种的能流就越少,表现在和恐龙具有相同食物的物种在食物竞争中的劣势越来越明显。长此以往,势必伴随着其它物种的灭绝。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降低也令生态系统相对更加的脆弱,以恐龙作为能量传递介体的能量供体的种类多样性也逐渐降低。倘若这些能量供体遇到突发性的病害,就如爱尔兰大饥荒时发生在马铃薯上的晚疫病,那对恐龙而言同样是灭顶之灾。
(二)恐龙方面的原因。
自然选择的依据既然是生物的能量传递能力,那么,影响恐龙能量传递能力的因素同样影响着自然界对恐龙的选择。影响恐龙能量传递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恐龙自身的原因;二是环境因素。
1)恐龙自身的原因。恐龙虽然在陆地生态位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还未进化到像我们人类一样,可以团结一致应对灾难的能力。对于一个特定的恐龙群体,成员之间可能会有相互协作,但它们没有大团结的意识,而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而不是单个个体或群体。在此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将会影响恐龙的生存。
2)环境因素。地球环境的变化,如温度、病原菌、地震、陨石撞击等。这些因素有的可能会影响卵的孵化,有的可能会影响孵化后的恐龙个体。
(三)能量受体方面的原因
恐龙是以氧气作为唯一能量受体的生物,当氧气的含量发生变化时,同样会对恐龙的生存造成影响。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源于两种作用:一是非生物参与的水的光解;一是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影响植物及其光合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如果恐龙的统治力真的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直接或间接造成植物面积的大幅度减少,那么,必然影响到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而影响到恐龙的生存。
以上推论皆为猜测,但我们人类应该从以上分析中吸取教训,在加强团结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谐的环境才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