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阅读的意义了。读了这么多年书,一直被人认为书读得多,自己也以爱书者自居,时不时讽刺下旁人然而其实很久都没有踏踏实实去看一本书了,更遑论去考虑其中的意义。
阅读于我们而言,究竟算是什么?
从古以来阅读便是人人爱提之事,有人视之如眷侣,有人待之如玩物;借以减压者有之,借以贴金者亦有之。不看书的人或不屑于之,安心做自己手头的事,享自己眼前的乐;或趋之若鹜,早晚转载《不得不看的100本书》,与《读到哪句心痛了?》齐飞,共《不顶不是中国人》一色;相较于后者的殷勤颜色,前者倒还透着几分坦荡荡。而真正的阅读者,却似乎很少发声,只是默默地写些或做些什么。
这其实是很吊诡的一种情形。因为在我看来,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圣。
大抵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对于读书这一事务的神圣化,加上一段时间以来扫盲战略的稳健实行,大家脑海中的阅读都是一个非常正面、积极、有意义的概念,从犹太人往书上滴蜜的故事到高尔基爷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我们总觉得阅读是一件非凡的、具有极浓厚象征意义的行为。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本质而言,阅读,不过是人类可能进行的成千上万种迥异的活动之中较为有趣和有意义的一项,并且其在有趣程度方面的排名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而逐渐走向中游。
高中的时候和同桌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我说毕业之后有很多书要看,《社会契约论》要放在最前面。而我的同桌却不以为然,他皱着眉头说:「我觉得不是。原典这种东西有它的局限性,很多理论都是在几百年前就被提出了的,早已被学界消化和超越,我们现在学习的许多教材都已经充分包含了它里面的养分,相当于有美味佳肴在眼前,就不必去刨树皮来嚼了吧?」
当时我并没有完全吃透他的意思,直到现在,习惯于大量接触互联网资讯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每天所浏览和吸收的信息已经经过了高度的整合。如果我需要娱乐,我可以去看段子手的微博,去B站刷弹幕,各种不同的渠道争先恐后地为我提供娱乐的机会而不求回报只为推广渠道;如果我想学点知识,微博上的科普,知乎上成吨的回答,也都在争相向我介绍更大的世界。退一步,各种「简明」「速成」也都纷纷大显神通,我们的时间是如此宝贵,以至于推入到阅读当中越发显得浪费。效率为王的年代,这怎么成。
一段时间之内真的这么认为的我,直到再次进入看书的状态之后才醒悟过来。
很庆幸的,我一直有对于纸质书和收藏的重度迷恋,回家之后的阅读时间再次把我拉回了纸间的方寸之地。
阅读的本质,是与人对话。
这种对话是形而上的,如同灵魂之间的交流。作者藉由纸笔文字记录自己的思维,这些思维则以各式符号为载体再现在我的大脑之中,同时让我体悟到先人的伟大思考。大卫李嘉图是错的,亚当斯密是错的,并不重要。我得以从他们的文字之中,一窥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风骨,他们的灵魂。
人追求意义,追求理解。书籍为我们提供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的空间,让我们的灵魂得以交汇,并在此不自由的世间觅得真正的自由。
阅读究竟是什么?自己去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