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一事,向来是短板,我历来很少提及,每提必自黑,弄得心情不美好,也就干脆不提了。可后来常常听到和看到"相由心生"的说法,也便开始慢慢关注容貌的问題了。
从小长得小眼吧啦,单眼皮,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縫,简直快分不清五官。我有一张旧照,在满是大白菜和圆白菜的菜地里,手向上托起,头发乱蓬蓬,笑容满面,嘴巴微张,眼睛已然找不见,暖暖阳光照射在全身,散发出一种十分和谐的魅力。虽然看起来很傻,但却快乐开心极了,仿佛脚下那大棵大棵的卷心菜,未成熟,枝叶四散摊开,展开了心事,等待成长。待到季节更叠,将心事折成椭圆的果实,沉甸甸安放。
那时的长相由母体带来,尚未被世俗所扰,所以还能看到残存的美好和一闪而过的纯真。
“相由心生”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高人。高人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高人,高人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依大师之意,裴度前后脸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是因为其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相随心转。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相由心生”源自佛教《无常经[1]》:“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中国传統观念中所谓的"心"是包括大脑的。心念即生,必然影响身体,比如愉快,心里舒畅,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便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五脏得安,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一团和气,双目炯炯, 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若总是工于心计,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长久如此,气不舒,血不畅,营无养, 卫无充,五脏不调,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半死不活,等等,让人一见就郁闷,起码不舒服,人缘自然也就差得远了。所以,身体发肤, 既然授之父母,但这张脸让人看后是何感觉, 还要发于己心。日久则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论。
有一句話说得好:三十岁之前的的长相是父母給的,三十岁以后是自己修的。言下之意即是劝人行善、心存美好、对人对事宽容达观,心之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做人的心态积极向上,每天都是正能量,必然表现在发肤身体上康健活跃的因子,遇事乐观从容在面相上就会離愁苦悲伤越來越远,嘴角上翘,鼻直口方,长此以往,雕琢出的面相必不同于每天埋怨、刻薄、负能量爆棚的錙珠必较之人。
常常揽镜自视,現在的自己也无西施之姿,貂蝉之貌。但眉眼里多的是自信和坚定,内心沉积的经验和知识、修养化作一脸处世不惊的淡定,虽貌不惊人,却也气场稳定。我身边的朋友很多,真正知心的却只有那么几个。气场相近的人才会互相吸引,样貌和心性也不会差到哪里。缘由是他們都有一颗积极入世的心,并常葆童真,待人接物宽容自持,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