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 “矜而不争”析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群而不党”相对好理解,“群”是动词“处众”,“党”是结党营私,所以,“群而不党”意思就是凝聚众人但不结党营私。相比之下,“矜而不争”的理解就困难多了。

《论语注疏》注:“包曰:矜,矜庄也。”朱熹《论语集注》曰:“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故而,主流的《论语》注家几乎都把“矜”训为“矜庄”。

但从“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表述看,“不争”与“不党”是君子的两种行为特征,而这两种行为又与“矜”、“群”相联系。就“群而不党”看,“群”是“党”的前提,一般人“群”后可能“党”,而君子才会“群而不党”。“矜而不争”和“群而不党”的结构一致,所以“矜”和“争”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天然的联系,即一般人“矜”就可能“争”,而“矜而不争”是君子才有的一种美德。

争,甲骨文像上下两手相拉曳,初始义是以手身之力“引之使归于己”,即凭力量竞争、争胜,后扩展为以各种方式、手段“使归于己”,意为争夺。对于争,孔子看法两极:八佾篇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这里的争是竞争与争胜,所以孔子不齿,而只赞同在礼义下的“射”之竞争。但又“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面对仁、义,孔子则赞同争相以赴。由于争夺与君子品行相差甚远,所以,孔子所谓的“不争”自然是指初始义的不争夺或不争胜。

 把“矜”释为“矜庄”,那么,“矜庄”是否会引发“争”?“矜庄”与“争”之间有没有联系?这样的“矜而不争”是不是君子才有的行为?如此分析下来,把“矜”释为“矜庄”,不能肯定地回答上述疑问。

“矜”与“群”类同,“群”是与人友善,善于处众,“矜”也应是一种容易引发“争”的处世行为。

《论语》中还有一处提到“矜”:“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篇)这里的“矜”同时与“廉”和“忿戾”并提,而根据前后语义的提示,“廉”当是“矜”的古朴表现,而“忿戾”则是“矜”的流弊。

《礼记·表记》亦云:“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而……”的句式表明,“矜”与“庄”虽然接近却又有距离,更重要的是,如果“庄”是一种应取的价值,那么“矜”对“庄”而言,应是一种常态的表现形式,正如以“厉”显“威”、以“言”表“信”一样,“矜”常体现出“庄”,而“庄”也常被“矜”所烘托。而当“威”、“信”的更高境界是“不厉而威”、“不言而信”时,那么,“不矜而庄”的境界亦应是无需“矜”的烘托而“庄”自显。释“矜”为矜庄,不仅“矜”与“庄”没有区别,而且先秦古籍中“矜庄”连用也只有《荀子·非相》中的一例,“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又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很明显,文中的矜、庄尽管类似,但仍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矜的本义,左边是个矛,是一种兵器,但没有刃,是仪仗队用的,不能杀伤人,但不怒自威,是一种仁义的武器。越王勾践就曾经摆出三百人的仪仗队,拿着矜,来迎接孔子。矜持,本义就是手持矜,代表自信,代表对对方的尊敬、友好和重视,也代表自己不可侵犯的威仪。因此,矜,应理解为是彰显自身的外部力量,用来描述人时指因有外部凭借或内在优势而具有心理优越感,即自感优越、自信满满。

这样,“君子矜而不争”就是说一般人因自感优越故不服输从而时时争胜,而君子却相反,并不以争胜来彰显自身优越;“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是说古时的自信是个性分明,今之自信则是蛮横无理,沦为自负;“不矜而庄”是说因信心十足而庄重自显。以自感优越、自信来释这三处之“矜”,释句通顺,文意明了并合乎情理,因此,自感优越、自信方是“矜”之正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