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何处寻?入职沐东风。
十、沐东风3
当时的东风井一把手为叶正刚,四十岁左右,萍乡口音,六十年代初煤校科班毕业,煤矿专业技术干部。他真的是名如其人,言语不多,为人平心持正,处事正派公道,外柔内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抓煤炭生产时,每天都要亲临井下,总是强调既要保产量,又要保安全,有举措,有办法,有对策,是个实干家,因此受到工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身边还有一批非常得力的干部职工。如副井长邹富吉,卢邦开、熊放辉等是一专多能的领导,核算员朱式华及宣传员丁武兵是一岗多位的管理人员,一批正、副工区长和工人更是骁勇善战,雷厉风行。在矿山抓改革、夺高产、保安全会战中屡创佳绩。1979年,叶正刚接任了东风煤矿第二任矿长职务。
在东风井,有一个人很令人佩服,井口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他书写的大幅标语、口号,那一手新魏体书写的苍劲有力,工整俊秀,让人称赞。他叫丁武兵,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是东风井的团总支书记兼宣传干事,还兼顾了井口办公室各类行政事务,是东风井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个年代,矿山写满了很多有历史感的宣传标语,而东风井的标语清一色的是魏体,这种新魏体有特色,有美感,欣赏起来就是一种享受。书写室外宣传标语与一般的写字不同,是用红色油漆在白色墙壁上描写。一般人写标语,都是美术字,用铅笔和尺子打草稿,然后用油漆笔描画,但是武兵老兄却是直接徒手挥毫而就,不用描稿,无论字体大小都不用起草,效果和印刷体无异,让大家啧啧称道!
当时我爱好美术,没事拿个本子在井口画画素描,搞搞速写,勾勾人物线条,打发一下业余时间。新工人上岗后,井口领导要求我们出墙报,发稿件,写心得,所以下了班休息期间,我经常与丁兄一起写稿件,出墙报,刊头版尾做个插图,一时间东风井的墙报图文并茂,氛围很浓。适逢矿政宣科科长况均华到井口指导工作,称赞东风井的宣传工作有新意,有创意。也不知道开会说了什么,没几天,接到通知,配合全矿“大战一百天”活动我被借调到矿机关政宣科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时间是一百天。同时接到通知的,还有洛市井的郭华明,他是上海知青,也是这一次入职的工人。因为是借调,没有什么手续要办,只是换了一个上班的地方,白天去矿部上班,晚上回工区睡觉。但是,这一借,我就再也没有回到井口上班,三个月以后,矿人保科正式下达调令到矿机关上班,工资也按照井上工种待遇作了下调,与此同时,机关其他科室,车间,车队也陆续调入和补充了一些人员,年轻人多了,矿里的业余文化活动也丰富起来了。
掐指一算,我来东风井一工区干了三个月,其中有一个星期在井口推矿车卸煤。其他时间都是在工作面背拖箕,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也是底层历练感触最深的日子,虽然刚上班的那段时间,觉得每一天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感觉井下随时会冒顶,塌方,甚至通水,瓦斯爆炸……,天天提心吊胆,但过了一个多星期,不知道是不是麻木了还是度过了心理紧张期,那种害怕的感觉逐渐消失了,甚至觉得下井也挺好,除了煤尘以外,冬暖夏凉,风吹不了,日晒不到,雨淋不着。而且在井下也不是八小时连轴干,炮声没响之前基本是闲着。反而在井口推矿车基本上没有停,如果遇上狂风暴雨天或者在烈日炎炎下推矿车卸原煤,那真的比井下还辛苦。
我想过进机关,但没想到这么快,至今我都不明白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当时是如何受到矿领导关注的。事出偶然,确是必然,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这次矿内调动,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新变化。
矿机关有不少科室,有办公室、人保科、政宣科、财务科,供销科、生产科、安全科、人武部等。办公室下面又分管了食堂、招待所、医院、商店、电话总机房……。政宣科又囊括了工会、共青团、女工委员会、子弟学校、幼儿园。这明明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机关,矿部还有汽车队, 机修车间,规模都不小,让人眼界大开。
照片人物左起:
鄢仁华(小井团总支书记)、袁美昌(矿团委书记)、丁武兵(东风井团总支书记)、周全(矿团委宣传委员)。注:除矿团委书记外,其他都是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