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链接
第三阶段:中心
第三阶段可以概括为“中心”,会进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这个阶段的本质是创造了或者接受了一种“哲学”,作为指导自己思考和行为的依据和解决方案。
哲学是什么,哲学一方面是一种反思的工具,可以调试、排查、优化思想(后文统称为Debug),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想象和假设,定义了一套“认识论”(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再回溯性的把其他三个论域(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搭建出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用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指导生活。
在第二阶段“解构”,你获得的是一种只有否定的反思能力,而经历第三阶段“中心”之后,你会在系统之上尝试构建一套自己可以主导的攻略,帮你解决各种问题,比如求存、求真、求意义感,终结自己所有的困惑,在由自己建设的符号体系下获得一种归属感、自主性,成为了游戏的“黑客”。
由于每一套哲学都是一套独立话语体系,里面一堆堆的黑话,未经深刻思维修炼几乎无法真正理解。因此,在这里,我继续用“人类世界”这个游戏隐喻,快速带入一些典型攻略,让爱智求真的你稍微感受一下颅内高潮的乐趣:
1. 前康德
这个阶段是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是“经验论”和“理性论”之争的时代。简单来说,他们都在猜测人类世界这个游戏到底是单机还是网络游戏?以及试图用vlog语言破解C语言的源代码。结果可想而知,必定是徒劳的,而且大部分结论都会比较片面,给出的攻略参考价值不算太大。这也是处于阶段一的人所处的状态以及面临的问题。
2. 康德
康德开启了认识论哲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突破第一阶段必须要过的一座思想之桥。首先,康德明确了一个事实,vlog语言具有局限性,无论如何你都无法了解源代码的。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也是大家熟知的“物自体不可知论”)
与此同时,康德给了vlog语言一个合理的用法:虽然我们无法真正认识C语言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用能力有限的vlog语言通过一通操作,间接理解一些源代码的运行规律,大致分三步:
- 通过观察总结一些规律,写出vlog语言的代码。(归纳逻辑)
- 运用vlog语言调试机制,验证基本程序正确性,并推理出所有可能代码。(演绎逻辑)
- 观察新推出的代码是否准确,持续调试(debug),最终能获得一个vlog版本的程序,是C语言版本的程序的一个镜像。
没错,这套方法就是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这个程序的调试过程就是“逻辑学”。这也是处于阶段二的人所处的状态,获得了一个暂时的答案。
3. 黑格尔
黑格尔是现代理性哲学的巅峰,也就是说,在vlog语言找攻略的层面,黑格尔给出了一个最佳答案,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这个答案厉害到可以直接终结哲学。他把整个认识论全部悬置了起来,直接用逻辑构建了本体论,所以他的出现,也代表了认识论的终结。
有意思的是,黑格尔的思想几经波折,他在世时被奉若神明,让同时代的叔本华抑郁而终,后来又被贬成死狗,到了近些年,又被拿起来重新封神,扛起了后结构主义的大旗。
他的攻略简单来说,就是“辩证法”。辩证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思维方法,其实它是一套本体论,讲的是世界自身的运动方式,带入到游戏里,简单介绍一下(此处是娱乐为主,感兴趣可以去系统学习):
在黑格尔看来,vlog、C语言是一体的,都是游戏程序的一部分,而且都会遵循某种更高层面的秩序(或者说按照某种理念来运行),比如“计算机软件运行原理”,无论何种语言的运行不过都是这种秩序的铺设和体现。所以,整个世界是先有理念的,这些理念产生了游戏中的运动,游戏整个是在“云”上的,本身就是理念运行的产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作为理念的补充持续完善这个游戏。所以里面的小人根本没必要用vlog还原秩序,因为小人的任何思考本身就是理念的一部分,是一种理念的符号化,所以你只要持续的思考、探求,你就已经对系统做出贡献了,这些贡献都会以数据的方式反补到系统中,完善理念。
换个角度说,这个软件程序是一个整体,假如它有意志,拟人的看,它本来是无法认识自己的,所以它必须甩出一套符号秩序来不断运动以确认自身,包括把自己也在这套符号秩序里对象化,然后通过不断的展开,铺设符号秩序认识自己。
没错,看过《骇客帝国》的人,应该有点明白这部电影的思想起源了吧。
这个软件系统的底层规律是什么呢?有三个基本规律,分别是:
- 对立统一
- 量变质变
- 否定之否定
大意是每个物体自身发展都存在一种内在的矛盾性,都是在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发展。就好像是一颗种子,已经包含长成一个大树的所有内在因素了,只不过这些都是潜在的,它长成一棵树的过程,也就是它自己否定自己,最终实现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看起来,“成长”是种子的手段,实际上,“成长”本身就是目的。
康德的攻略还是基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尤其是同一律是最根本的,A=A,不能是B,我说一个苹果,不能突然变成香蕉,要不我们还怎么好好的讨论问题。而黑格尔的辩证法直接干掉了同一律,他让A=非A,这样事物才能发展,于是他的攻略是这样的:
- 先用vlog认识事物。比如这是一颗种子。
- 再用vlog否定它。比如它不是种子,是未来的一颗大树。
- 整合——种子和大树都是这个东西的一个观察角度,是一体两面的。
- 再否定,循环往复。
为什么这么搞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物体本身的运动方法,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如果了解过科学和科学哲学,你应该也能看出来,这其实就是继实证主义之后的第二范式“证伪主义”的思想内核。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人就是要用这个方式持续认识这个游戏,不断深入认识,帮助这个游戏越来越vlog化,这样整个游戏程序就会持续升级。
总的来说,在依赖vlog语言找攻略这件事上,黑格尔是公认的最高峰。你可能会觉得,他的攻略“辩证法”在解释自然现象上很是“幼稚”,反而不如自然科学中那些模型更具体、更宏大、更有规律性,但我们不要质疑几百年前的人对自然的解释,到了近代,你会发现它在科学还没有突破或者永远无法破解的领域,比如逻辑学、思维科学,依然有惊人的解释力。
第三阶段超越第二阶段的底层原理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第三阶段比第二阶段高级呢?
第二阶段,用康德的有限理性,持续归纳、演绎的方式探索世界,确实能做出很多修改器,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底层Bug,随着越用越多,反而会封印住绝大部分人的思考和探索。
而第三阶段,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更接近vlog语言的底层原理,所以获得更进一步的解释力。接下来简单讲解下这个原理: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引入皮尔士的第三种推理方法——溯因逻辑,再重新看一下用vlog探索世界的方法:
首先,归纳:你观察了十次打雷,发现其中八次下雨,于是你归纳打雷和下雨有关联,你发现了一个经验性事实,但你不知道为什么。
其次,溯因:想要回答“为什么”,你必须先假设一些可能的原因,建立一套解释模型。比如:
- 模型1,神话:龙王先是愤怒,然后悲伤,于是打雷,接着下雨。
- 模型2,气象学:上升的暖空气和水汽导致雷雨云,不稳定的云层导致底部聚集负电荷,和地面的正电荷相吸引。
最后,演绎:你要从模型推理出所有的可能现象,并一一验证现象正确。所有解释模型本质上都是一个“纯理论的假说”,在不断的事实印证下,最终胜出的解释模型,我们称之为“最佳解释模型”。
在这一轮一轮不断的迭代中,人类的这些最佳解释模型,凭空产生出来的,被我们称为“知识”的东西,就是一个个vlog版的游戏修改器,为攻略游戏提供了有力武器。而且,一般同时代的模型间还具有“融贯性”,就是模型之间的概念体系相互引用、相互印证,形成“连锁大船”,难以撼动。不同时代,大家对这些模型的构成审美也完全不同,古代都是神话体系的,解释力一般,但勉强能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追求精确的概念、事实的印证,人类从艺术走向了科学。
但这里的问题是这些“最佳解释模型”真的可靠吗?
- 有些确实是,比如自然科学领域。
- 有些一般般,比如社会科学领域。(很多社会科学想把自己“公理化、数学化”,像物理学一样硬,1套模型能解释多种现象,但实际上,你要真的研究进去你会发现,人类所有学科中只有物理学能做到这一点,其他任何科学无一能达到这种效果)
- 有一些就很差,比如思维科学领域,对,我说的主要就是心理学。
- 有一些就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其真面目一种社会规训,是律令体系,它们穿着“实然”(事实是怎么样)的衣服,干着“应然”(应该怎么样)的事情,比如家族本位观念、管理学、商业、公司治理、世俗道德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当你发出这个疑问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反问你,你还有更好的“最佳解释模型”吗?你要是没有,那不好意思,目前的这个就是最佳。到了现代,这套模型体系不仅融贯形成了一张大网,而且还很“开放”,大家可以以各种否定形式去检验它,这样反而会让模型持续升级。
可是,这些“最佳解释模型”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它是没有根据的,它所谓的“真”,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假”。它的悖论性在于,它用一个“自我指涉”的断言——“最佳解释就是最佳解释”,支撑了整套知识系统的构建,而这个根基性的断言恰恰在逻辑之外的(它在逻辑中属于非法操作)。它带来的一个巨大后果,就是直接封印住了大部分人的刨根问底。在现实生活中,当现实和模型不一致、产生冲突的时候,第一阶段的人,会有一种信仰——模型还在完善或者是我自己没理解好,这种想法,显然和“上帝没有帮助我,是因为我不够虔诚”是一样的,只不过迷信的对象不同。而处于第二阶段的人,则会看到模型的局限性,把解释寄托在模型之外的某种神秘性力量,上帝神佛之类的。
所以黑格尔出现了,它说,同学们,vlog语言的玩法不仅仅是简单的ifelse语句的堆砌,你们的编程方式真是弱爆了!来,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编程,于是他掏出了他的辩证逻辑:
首先,你得先看到更高层面的“计算机原理”。在vlog符号世界里,你定义了一个变量A,你让A代表苹果,能对应到现实中的苹果,这没问题。但是在逻辑系统里,A=A是无意义的非法操作,你想确认A,必须让A不等于B或C或D等所有不是A的符号。所以,系统里最基本的关系不是“是”,而是“否”,不是“同一性”,而是“差异性”。当你用语言说“苹果就是苹果”、“我就是我”的时候,你底层的程序是跑的是“苹果不是梨、桃子…”、“我不是石头、椅子…”。所以,vlog里概念和关系都是先从否定中生成的:
- 「是」的内涵是「非否」
- 「有」的内涵是「非无」
- 「存在」的内涵是「非空」
- 「真」的内涵是「不假」
所以,大家使用vlog编程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所有的概念在否定和差异中生成,却在肯定和同一中使用。这意味着,一切肯定和同一必须来自对否定和差异的承认,而且你用的时候,还必须忘了这件事,比如正常来说,最佳解释模型应该是其他所有不是最佳模型集合的反题,但是由于构造不出来,所以你必须先认为“最佳解释模型就是最佳解释模型”这是合理的,才能在此基础上搭建解释模型的大厦,其实,所有概念都有这个问题,也包括“自我”。
但被忘记的东西总归还是在那里的,每当矛盾、差错、意外刺破我们的日常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来”,顷刻间物是人非,曾经坚固的现实变得支离破碎,你想起了那些从来没有被回答过的问题:
- 真理真的存在吗?
- 自我真的存在吗?
- 我是谁?
- 我在哪?
- 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种质疑一切却没有答案的状态是虚无且消极的,所以你必须好好学习模型,只有重新被置入到这套vlog符号秩序中,才能再次忘却,正常生活。
拉康说过一句非常妙的话:
“自我的基本功能就是系统性地拒绝承认现实”
你会发现,这种“基本功能”必须借助符号秩序才能实现。这句话完全可以篡改为:
“科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系统性地遮蔽扭曲现实”
没有任何贬义,只要系统足够精密,我们就能忘乎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忘却关于自己“什么都不是”的真相,假装正常生活,和我们之所以能无视世界真理不可得,却以为自己可以“科学地”理解世界的原因是一样的,自我就是自我,真理就是真理,最佳解释就是最佳解释。
接下来是高手写程序的方法了,辩证逻辑的精髓其实就是充分看清vlog系统原理造成的bug后,给出的一种新的编程方式:
通过揭示bug来克服bug。
首先就是你要认可bug就是系统运行的必要机制(存在内部矛盾),“空”是“存在”的基础,“否定”是“肯定”的前提。你得承认,你认识的任何事物,写出的任何vlog代码,必然存在bug。或者说,必须基于这个bug,你才能写出程序跑起来。然后,你再尝试反向运行你的程序,你就会解开程序对你的封印,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反向跑出来的另一个“真实”世界,加上你之前看到的世界,才更接近那个C语言世界。
(这就是所谓的“辩证逆转(dialectical reversal)”)
下面举一个难一点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辩证逻辑是怎么认识世界的。
比如如何认识“欲望”?
大家都知道心理学的马斯洛、佛学都有一套“最佳解释模型”来解释它,反正都是ifese形式的vlog程序的形式,但是你觉得那些模型能真的认识到“欲望”的本质了吗?看看黑格尔派的程序:
表面上看,欲望就是你想要A,得到了,再想要B,以此类推,背后解释无非各种“最佳解释模型”。
但是辩证法告诉你:
欲望,是你什么都不想要,是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全部否定之后的集合,它是空无一物的否定性的化身。
回顾一下自己的经验,你的欲望恰恰生成于这样一个否定性的瞬间:欲望先投射到一个具体对象,比如一辆车,一套房,当你得到之后,你的欲望消解了吗,没有,因为你会发现,这原来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还有XXX。
其实,欲望的“要”是一种“不要”,你这也不要那也不要,说明你有一个特别想要但注定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它会投射给无数个傀儡,但总是会遁逃,它就是纯粹的否定和空无,这就是“欲望”这个概念对象的成因。
而这种机制厉害的地方是,你无法在vlog里抵御它,因为对它的抵制和否定,反而会导致它。当我们面对“欲望”时,更多的满足是通过围绕着它的傀儡来跳舞而得到的,却不是径直地走向它。
最后你会发现,“欲望”这玩意很可能是C语言世界里一种类似递归函数一样的东西,你用vlog语言去debug它,得到是只是一段一段ifelse的具体程序,只能永远递归下去,唯有用这种bug视角,才能稍微观察到它的这种自指涉递归的本质。
总的来说,用辩证逆转思维,把Bug理解成机制之后,原来解题思路造成的很多问题,都能解释得通了:
-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我们不断地给出理由,生成断言消费断言,无限逼近真理,实际上只是围绕着一个永远不可触及的真实世界在跳舞。
- 在头脑中,我们无论满足还是压制欲望,都会得到更多的欲望。我们追问意义,追问意义背后的意义,发现没有意义,没有意义也是意义。实际上只是围着欲望、意义这些不可触及的空壳子概念在跳舞。
某种意义上,所谓归纳演绎推理、推论,就是使那些不在场不可见的东西变得清晰在场可见的一种有意义的徒劳,其目的是在一个巨大理由之网中促成一些暂时凝定的“是”,用一种局部必然脆弱、整体大致牢靠的结构在悖论土壤上建起一座理性的宫殿。
此番壮举几乎成功了,如果没有黑格尔等哲学家破坏的话,我们可以在里面假装清醒地生活,把世界认作同一、排中且无矛盾的,忘记作为其基础的差异、漂移和矛盾。
“真理是所有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饮, 而因为每个参加豪饮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 所以整个的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种透明和简单的静止。”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第三阶段的问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第三阶段这么厉害还会有什么问题呢?我简单谈两点:
第一,黑格尔当年给出的攻略,是本体论层面的,因此最终会导向一种纯粹思想升级的套路。
肉体不重要,我只要不停思考,不停的认识,分子、原子、质子、玻色子,铺设vlog语言,帮助游戏点亮更多地图,最终世界就会回到它最终的样子。
不过,正由于黑格尔把vlog哲学推到了极致了,所以他的后来人,都必须先否定他,才能继续进步,这就进入到了吊诡的后现代哲学了。其中,维特根斯坦、马克思、哈贝马斯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终结了哲学,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好的答案。不过他们也离不开黑格尔的幽灵,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
第二,即使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从本体论挪出来,作为逻辑层面的思维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因为所有的哲学,都在尝试用vlog语言尽可能是还原甚至妄图回溯性构建C语言世界:
- 康德的有限理性确实能做出很多坚固的游戏修改器。
- 黑格尔的辩证法更是能通过揭示系统底层Bug的方式,增强我们的编程能力,探索更多的世界。
但是无论什么哲学,都跳不出一个约束,就是它们本身都是小人头脑里的玩意,都是vlog语言,即使用各种奇技淫巧,也无法真正了解更高级的C语言,至少目前看,这种努力是必然会失败的。最后,无非都是从各个角度构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vlog世界,然后把人安放进去而已。
回到“人类世界”这个游戏中:
处于第一阶段的小人,一般都是没有反思能力的,他们在这个vlog副本里生活,被操纵而不自知。
处于第二阶段的小人,可以操作vlog做更多事情,在中世纪通常都是神职人员,到了现代则是要穿上科学的外套。但自己的困惑、冲突,则是要寄希望于那些更神秘什么都能解释的“最佳解释模型”。
处于第三阶段的小人,则是首次从被vlog铺设的世界中,把“人”真正的提了出来。他意识到: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中心,就是“你自己”,根本不是别人告诉你的宇宙、太阳、国家、民族、神什么的,你必须要自己面对生活,自己找通关攻略,这是你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你休想甩锅给父母、学校、社会、宇宙什么的。
这个阶段的突破,会让小人逐步成为系统里的“先知”、“黑客”:
- 一方面,可以多角度深刻认识系统。举个例子,比如“我为什么这么穷”这种问题,小人会先翻转的看,穷是应该的,富有反而不正常,为什么会有人那么富?然后通过还原这种真问题,再去安装一些APP,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一边观察现实一边从多个视角去了解和解释真相。
- 另一方面,可以在系统之上进行一些创新、创造,类似打补丁或者做修改器,而且能同时兼顾外部和内心。
这些突破,至少可以支撑小人以一种怡然自乐、不骄不躁的方式,过自己的小日子。这种状态,我喜欢叫它“游乐场”,就是在明知道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情的冒险。
- 处于第四阶段的小人,将会迎来一个从头至尾的大逆转,他会用一套非常神奇的操作,把已经颠倒世界再次颠倒过来,获得一把真正改造世界的武器,敬请期待吧。
单虓晗,写于2022年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