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读书笔记
1.当两个人冥冥之中有缘分的时候,任何小概率偶然事件都会发生。
❐ 阿耐《大江东去》
2.一个几代人穷且老实的家庭,在30岁之前人生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家人。
家人和人脉认知的局限性会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帮倒忙或给出错误的指导。
之所以很多穷人家比较叛逆的孩子容易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富裕家庭的孩子,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有人指点那么几下子,很可能就改变了一生。但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自己摸爬滚打,没有人能帮她,因为上一代人没有足够的认识层次和人脉,不能够给下一代人指引和帮助。
以上错误指导也包含婚恋方面。
还有一点,不要随意抄底。
3.我很早就懂得远离麻烦的最好方式是不抱怨和索求任何。
——玛丽莲 · 梦露
4.剥离社会角色的外衣,每个人都长得差不多。
友人在工作之余,开了一个播客,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访谈。当一个人的爱好,指向的是生产、创作,而不仅是消费,那么这个爱好对人的滋养将是巨大的。
我们讨论过一个共同的体会,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其实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看起来很有智慧、心如止水,这只是外部观察。深入交流会发现,他们面临各种选择和事情的时候,一样会纠结和迷茫。人性的弱点(特点),他们多数都是具备的。
就像马克·吐温说的,“皇帝,君主,匠人,农民,大人物,小人物:我们这些人在心底里都是类似的,都是相同的,大伙在骨子里都是一个模样,只要剥去我们的衣服,谁也没法再分辨出我们究竟是哪一个。”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更容易对上位者祛魅,不会畏惧他们,不会看不起自已。你越是把他们当成可学的普通人,就越容易举止得体、不拘谨忸怩,受到对方的尊重。
那么,人生路径的巨大差别主要从哪里来呢?
对个人而言,是选择和积累。从环境的角度讲,是时代、行业和城市。这又是一个大的话题。
5.任何时候都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事情。明明没有内心的冲动,勉强自己去画画,一定画不好的;勉强自己去写小说,一定写不好的;勉强自己去搞学问,也一定搞不好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内心冲动做出来的东西,连你自己都不喜欢,别人更没有喜欢它的道理。
6.村上春树说过,永远不要开始你坚持不到底的一件事。
7.感觉在上海打扮精致时尚的未必有钱,但有钱的普遍精致时尚。在广东穿的越土越随意的越可能有钱,一身名牌的反倒像是急于捞世界骗钱的。
广东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首先大家都很土,但土得很和谐,很放松,得天独厚地那种土,不能再有时髦拧巴的东西强行融入进去了,什么潮男,日系的,雅痞的,高街的,来了广东自动变土,一座城市改变一个人,以前你在上海很紧张,出门总有老头T恤比你的白,白的刺眼睛,来了广东都变了,第一个月你在家用漂白水泡一切,第二个月你就穿拖鞋出门,第三个月你觉得老头背心也不错,有个性,坐地铁抖腿也很酷,第四个月你尝试把刘海往后梳,第五个月你嫌发量太少,后梳不显高,后来你彻底融入了广东,你戴过手串扑过该,和潮汕人夹过爹,食指中指熟练磕头,讲话带点夹子音,你当然知道你现在很土,但你更开心了,你看起来比任何一个外地人都要开心。
8.用25年的时间来完成我的事业,实现我的追求。然后,就是晚年和死亡。我明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还有可能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小欲望,聊天、闲逛浪费一点时间。
/ 阿尔贝·加缪
9.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
——毛姆
10.一行禅师最后的话。没有说要“往生净土”,也没有说要“乘愿再来”。所以,“寂灭为乐”是最好的祝愿。
11.总结的一些给孩子讲故事的法则(尤其是小孩子):
1、一个故事里,主要的人名、地名不能超过三个。
2、新名词出现要解释,不能硬扔,哪怕粗略解释也得解释,也就是说,用它上一级的分类名代替,例如“并州刺史董卓”,要说“并州这个地方的长官叫董卓”。要让人知道并州是个“地方”,刺史是“长官”
3、假如故事里有三件事,一定要用七成篇幅讲一件,三成略讲两件。
4、每讲一件事之前要有问题,要么借故事里人物发问,要么自己发问。
5、故事逻辑一定要单一,一个原因推出一个结果。不能许多原因造成一个结果。假如确实是许多原因造成了一个结果,必须突出主要的,略写次要的。
6、故事结局不能开放,如果有结论要直给,对人物评价要明确。不能出现“胡斐的刀是砍是不砍”这种结局,更不能出现“这个人如何评价学界还在讨论”这种说法。除非目的就是让小朋友讨论。
7、要使用最广泛、最普遍接受的说法,如果一个说法是自成一家,不要提,如果不得已,宁可陈旧,不要新锐。就像儿童食品一样,宁可没味,不要刺激,如果讲清楚一个说法还要引入许多前提和概念的解释、重定义,即使有学术价值也要回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