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从大河文明到现代文明,从部落群居到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人类的生命不断繁衍,基因也因此得到延续。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的爱与憎恨、处事方式,也在祖祖辈辈之间进行代际传递。当我们一直处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察觉不到问题,因为“久入芝兰之室不觉其香,常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此保持觉知。海灵格的《谁在我家》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如下:
1接受现实的父母,成为我们的父母不需要额外的资格,怀胎十月就是资格。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公园的长椅上,微风把我们吹拂得越来越柔软,阳光把我们照耀得越来越温暖,此时,会有人走进我们的旁边,他们停留一会儿离开了,带来并留下一些东西,不断有人进来或者离去,他们都或多或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东西。我们要做的不是否认这些东西,而是接受,接受即将到来、已经到来、以后到来的人,接受即将留下、已经留下、以后会留下的东西。如果我们一直否认,我们的心智将一直无法成熟。
2父母付出,孩子收获,这是爱传递正确的位置,如果这种位置被打破,生活就会出现错乱。当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家长,无休止地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或物质回报,当孩子意图做父母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位置),反过来给他们爱,都是有问题的。樊胜美就是这种情况,她父母是她是索取者,她是父母是给予者,她原生家庭爱的流向颠倒,导致她家生活一团糟。樊胜美要意识到:她是独立的个体,她不需要做父母的父母、不需要做哥哥的父母。她没必要以自己正常的生活为代价,来为父母哥哥的生活负全责。她的爱应该流给她的孩子,这才是正确的排序。
3允许母亲去处理自己的憎恨,我们不要替她承担,否则会引起新的家庭矛盾和敌意。一个中学生这样描述他父亲:他懦弱没担当,愚孝,没能力,暴力,脾气差,小人,撒谎。这些憎恶,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还包括母亲的:一个孩子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小人,他不会对父亲有那么多的憎恨,这些都是母亲的憎恨,母亲让孩子分担自己对丈夫的憎恨。这个家庭本来只有母亲和父亲的矛盾,父亲和孩子没有矛盾,但母亲这一行为成功制造了孩子和父亲的矛盾,忽视父亲对孩子的物质养育恩情。作为孩子,不要增添家庭矛盾,所以要允许母亲去处理自己的憎恨,不要承担其对父亲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