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一边看,一边用纸巾擦眼泪,“哎,太惨了,怎么会这么苦。”
难以想象,我是如何读完《活着》这本书的,原本只有看电视才会边哭边看的情节,竟然出现在了读书的时刻。甚至,几度哽咽的无法继续读下去,心太痛了,难以想象的悲惨人生,着实有些意难平。几度合上书本,静思呆坐,让自己心情恢复平静,并告诉自己这都假的、假的、假的。
人们总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诗人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告诉我们:活要有价值、死亦要有价值,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活着》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最勇敢的表现。
在以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故事总会是会沿着抑扬顿挫的思路走下去:一个人遇到一个问题,出现另外一个人为他指点迷津,陪伴他冒险,并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去解决,获取最终的大圆满,修成正果而结局。跌宕起伏的波动,好像才符合常态。但《活着》的主人翁富贵,完全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他没有起,只有一直的惨、一直的跌,甚至都不知这种苦痛何时是个尽头。看着故事都为富贵感到绝望,他从地主家的傻儿子不愁吃穿、只知吃喝赌,到被人算计败光祖业和家产,父母双双过世,落魄到四口之家挤在家徒四壁的草棚里住,吃不饱、穿不暖,只得早早嫁了女儿减轻生活的负担,再至女儿、女婿、外孙、儿子早早惨死离世、妻子也生病随之而去,留下他与老黄牛为伴过活,这期间细节描写的凄凉与落寞,让人悲恸欲绝,感叹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平静与安好。
富贵面对惨痛的人生,依稀坚强的活着、顽强的活着,令人惋惜又佩服。他再次清晰地撕开自己伤口的行为,都不知是在时间的冲刷下淡然了还是麻木了。人们往往不愿意回想自己过去苦难的经历,尤其是一次次撕心裂肺的面对亲人的逝去。财富的失去只会令人短暂的痛惜,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以及爱人的早早离世确是致命的打击与长久的伤痛。富贵没有因为这一次次命运对他的不公而怨天尤人或是追随而去,他挺住了、忍住了、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安排,好好的生活了下来。
那样的时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不免想到了曾外祖母的故事:奶奶的母亲,也就是我的曾外祖母小时候是地主家的小女儿,家里三姐妹,她最小。人生的前6年,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小姐的生活,还有丫头伺候。6岁那年河里发大水,她和2个姐姐骑在房顶的房梁上而幸存了下来,等待大水褪去,街坊四邻怎么也找不到她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家里的房子也被冲走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姐妹三人相依为命。
为此,村长做主,将姐妹三人纷纷嫁人,大姐、二姐年岁稍长,在那个年代已经符合成亲的岁数。年纪小的小妹只能送到奶奶的父亲家做童养媳,6岁便开始在婆家干苦工、做家务,照顾公婆。这样的日子直到她成年与曾外祖父成了亲,生下7个儿女,都不曾好转,反而越过越苦。
长久的辛苦劳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积劳成疾,她不到四十岁便患了严重的肺痨病,从此无法再外出干公分,只能卧床养病。没过几年,曾外祖父刚过五十岁就先曾外祖母离世。那样的贫苦年代,孤儿寡母,身患重疾,瘫卧在床,生活尤为艰难。
好在一群儿女在贫苦中都坚强且健康的活着,他们挑起了养家的重担,日子虽苦,一家人确也过得温暖。瘫卧在床的曾外祖母在病痛的折磨中五十岁不到就走了,早早结束了她的苦难人生,也算是提前解脱了。但留给奶奶他们这群儿女的确是对二老的无尽心痛和遗憾。
奶奶经常说,现在的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遇到一点挫折和磨难,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甚至没有想过遇到困难如何去修补、改变并解决问题,首先选择的是逃避、是放弃。
读完《活着》和曾外祖母的故事,我不由得感叹:生逢其时,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苦难成就的坚强,给那个时代的富贵、曾外祖母和广大普通百姓附上了坚韧、宽广、勤劳的性格特点。我们每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无法预料到未来的变化,却可以选择怎样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又有何不可。累了,偶尔的躺平又有何不可。我们本来就该像陶渊明先生那样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没有人能规定我们应该要怎样活才是对的,我们也无法去复制别人成功的人生,我想只要不违背道德、律法等的基本约束,不故意损人、伤人、害人,不违背良知与大义,大可自在生活。
活出自己的节奏、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色彩与天地,就是活着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