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本反鸡汤的好书。
(内容为听书摘要)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教导或说辞,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职业规划师会说:“只要坚持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钱就自然来了。”但是这本书,它颠覆了这个观点。
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卡尔·纽波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现在是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副教授,同时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写作目的是为了告诉那些职业生涯刚刚起步,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寻觅,但没有找到那个跟自己的激情最匹配的工作,还处于迷茫期的人,应该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
整个书讲了四个规则,遵从这四个规则就可以让人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规则一: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规则二: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规则三:幸福来自自主力;
规则四:使命感带来意义。
那这四个规则到底跟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职业生涯是怎么相契合的。
规则一: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大家是不是经常会有一些困惑,就是我们在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到底应该是找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工作,还是找一个自己比较适合的工作?是找一个自己能够得着的工作?或者我们到底是应该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才去干一行?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追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叫作激情思维,就是激情澎湃的激情。
2005年,乔布斯在给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做演讲的时候,他讲到了这么一段话,原文是:
“2005年6月,史蒂夫·乔布斯站在斯坦福体育场的讲台上,准备向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们发表演讲,乔布斯穿着他传统的牛仔裤和拖鞋,罩着一件毕业袍,面对两万三千人,做了一个极其简短的演讲,主题是自己人生中的经验教训。演讲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一的时候,乔布斯提出了下面这条建议,他说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就继续找,不要停下来。演讲结束的时候,全场起立鼓掌。”
但乔布斯最初的激情在于东方的神秘主义,他当时长发、光脚、吃素、念佛,还经辍学跑到印度去进行禅修,后来为了赚钱成立了苹果公司,如果他真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激情去找一份与之匹配的工作,那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特别优秀的一位禅师,而不是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
但不用怀疑,乔布斯最终还是爱上了他的这份职业,包括他创建苹果公司,不仅是改变了一代人,甚至是改变了整个社会,改变了整个历史。但是,乔布斯到底什么时候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激情?他是先有了激情,然后去做这个工作,然后去创办了这个伟大的企业?还是反过来,他先有一份工作能够养家糊口,然后这个工作慢慢变成了一份职业,然后他在这个职业里面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把它变成自己的天职,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所以,到底应该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当这个人已经非常成功,已经干得非常好,他又特别爱这个,你再去问他的时候,他可能自己也已经想不起来,在最开始他到底是先爱上这一行,才干上这一行,还是先干了这一行,才爱上这一行。
有一群社会科学的研究员研究分析了职业满足度的影响因素,最后发现,职业和你自己预先预设的激情是不是匹配,并不直接影响你的职业生涯。
在整个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三个结论:
结论一,职业激情是稀缺的。
结论二,激情需要时间。
耶鲁大学的教授艾米,她在研究人们怎么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分成了三类。
一类叫作工作。它就是一个工作而已,是养家糊口的手段。
一类叫作职业。这个职业除了养家糊口以外,我可能在这里面还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我愿意把它做好,我愿意花时间精力,这叫职业。
一类叫作天职。什么叫作天职呢?其实就是跟你的激情百分百吻合的,你觉得你天生就是做这件事的,这件事就是你完美匹配的职业。
激情需要时间。一份工作时间越长,把这份工作认为是自己天职和职业的比例就越高。
结论三,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为什么有些追求能给人动力,而有些追求不能?
比如,可能我做这份工作,我看中的是它给我一定的自由度,那可能有人会觉得自由不自由我不在意,我需要的是一个成长的空间;有人说成长不成长我不在意,我需要的是一份丰厚的回报;有人说丰厚不丰厚的回报我不在意,我就是看这件事我喜不喜欢。
在科学上对这件事的最佳解释,叫作自我决定理论。工作能够往前走,能够一步一步打造我们职业生涯的营养物质分别是:自主、胜任和归属。
任何一个工作,不管它给人带来的是什么,也不管这个人最开始的初衷是我更看重什么,到最后决定他是不是对做这件事有动力,这件事能够慢慢地变成他一个职业发展方向,就是这三点。
规则二:工匠思维>激情思维
第二个规则,叫作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工匠思维跟激情思维是相对的。工匠思维是我去看到底这个世界在什么地方我能产生价值,我怎么样能够产生更多的价值,我怎么能够持续地产生价值,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一步一步变得完美,那么你的世界,你的周遭就会变得完美。
(我们想一想,做一个产品是不是也是这样。无论这个产品设计有多漂亮,广告打得有多好,有多少明星给它代言,但如果这个产品本身不是一个优秀的产品,那么它的生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一个产品,哪怕刚一出场的时候不被大家重视或者不为大家所知,但只要它足够优秀,它终有一天会优秀得不能让人忽视,大家就会注意到它。)
我们在职场上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产品,因为我们是出卖劳动力的,我们卖的是自己的时间,卖的是自己的精力,卖的是自己的脑子,那就是产品。向外去看,我能够在什么样的方面,给什么样的人,或者给什么样的事情带来价值。
成就大事业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这事必须要有创造力。它不能是重复前人的东西,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创造力。
第二,要有想象力。就是它还要有空间,它不是说你有一个创新,然后就停滞不前,必须要有想象力。
第三,要有自主力。就是你在其中是能够起到作用的,有你和没你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起到一定的决策作用、影响作用,这叫自主力。
我们都知道,在市场上面一个稀缺而宝贵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要用另外一些稀缺而宝贵的东西去换。那你用什么去换呢?作者提到的一个概念,叫作职场资本。
那假设我们真的要想选择工匠思维,我要做刻意练习,我要打造我的职场资本,我该怎么做?
第一步,大家要判断自己职场资本的类型。
第二步,寻找一个好的窗口,也就是行业。
第三步,你要定义什么叫作优秀。
(不满足于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水平,我要在此之上再往上走,达到优秀的定义。你才真的有足够多的职场资本,去换来一些别人没有的这种资源。)
第四步,拉伸与摧毁。
拉伸与摧毁,实际上是我们在做刻意练习,或者在做艰苦的这种努力,去打造我们职场资本过程当中很痛苦的一个过程,就是你要让自己不舒服。拉伸,就是不停地让自己突破一个舒适圈,去尝试新的东西,突破平台期。摧毁,就是你要不停地去面对外界给的反馈,这些反馈很多的时候可能不是一种正面的反馈,它可能是带有批评性质的,或者是带有指责性质的。尤其是这种性质的反馈,才真的是能够让自己去有突破的,做得跟别人不一样的刺激的来源。要让自己有韧性,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去拉伸和摧毁,让自己不停地蜕变。
最后就是要有耐性。没有任何东西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我们讲到需要刻意练习,或者是只有通过刻意练习,才能够去掌握技能,才能够突破平台瓶颈,做到跟别人不一样的这些事,确实是需要有耐性。
那么可能会有人问了,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在这件事上的工匠思维,去找另外的一件事?
作者也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在三种情况下,工匠思维就不再合适了。就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可能大家需要真的是换一个工作。
第一,你现在的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第二,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的,或者甚至对世界有害的。
第三,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如果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打造,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是这工作本身不会让你有更多的收获,你哪怕花不要说一万小时了,你就花十万小时,可能做得跟现在也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对于这样的工作,真的是要考虑要不要去换一个。)
规则三: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什么叫自主力?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拥有发言权。未必是所有的发言权,但你至少在一定范围之内,你是可以自己去定义,自己去塑造你想要做的这件事。自主力是一个万灵药,能够让你把一份工作变成职业,然后让你把一份职业变成一个天职。你要有足够多的自主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造,去塑造这个事情,其实它才能够越来越接近你脑子当中完美的那个画面。
我们为什么要持续做刻意练习?为什么要打造自己的工匠精神?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职场的资本?就是为了这个东西,就是自主力。
规则四:使命感带来意义
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职场自主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最终的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职,就是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这本书。我们不要过多考虑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然后我要去找到那个已经存在的完美东西,而是去考虑我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我能把自己变成什么样,最后我要达到的一个工作或者生活的状态是什么。
同时,我们要不断地用工匠精神去锤炼自己,去做刻意练习,去掌握稀缺而宝贵的职场资本。用这些职场资本去换取我们职业的自主力。我们在创建自己热爱工作的同时,去发掘使命,去找到我的这一生应该怎么度过的问题的答案,去完成工作到职业,再到天职的转变。
正确地工作,一步一步创造一个完美的工作,而不是追随激情,去寻觅一个完美匹配的工作。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优秀到不能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