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家小康同学的姑父给他带了两块灰水糕。这是一种黄山祁门的特产,是由稻草烧化成灰,过滤后的汁液掺加米汁制作成的美食。
小康同学如获至宝。
某个中午,他化身大厨,带着几分虔诚,仔细还原出了这道童年味道。
虽说卖相普通,但的确很美味。
待我们二人如风卷残云般解决掉这么一大盆,小康同学略带得意地和我探讨:“你说,为什么有人会做饭特别难吃呢?!”
首先声明一下,这说得并不是我。
我的厨艺虽然平平,但还是得到过亲人们的肯定,美味菜肴谈不上,做几个家常下饭菜还是可以的。
小康同学的疑问来自于影视作品和网络回答,总有人会生产出一道道让人难以下咽的黑暗料理。
那么,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做饭特别难吃呢?!
(一)
好吃还是难吃,合不合口味,算是一种主观感受。
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工地上有两波工人打架,打架的起因就在于食堂的口味之争。
一波湖南人,无辣不欢;另一波江苏人,口味偏甜。
也曾听个朋友说过,对她婆婆的煎饼卷大葱简直难以忍受。
由这些饮食产生的纷争可知,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另外,中国的地域口味差异也的确很大。
由于气候、地形、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国各地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
早在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已经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这种因为饮食差异导致的不合口味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了。
我说的这种做饭难吃,指的是在大江南北都得不到认可、放之四海八荒都觉得难吃的这种。
(二)
有的人做饭难吃是因为得不到精进厨艺的机会。
家庭成员中有擅厨者包揽掉了这部分家务,余下的成员只负责吃,完全得不到点亮做饭这个技能点的机会。
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强迫他们来做一道菜,大概率就会不大好吃,甚至难吃。
当然也有人故意给自己贴上做饭难吃的标签,自以为很聪明地把这部分责任转嫁给了其他家庭成员。
也可以说,这是非常幸福的一群人了。
苏心有一篇散文,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有这么一段。
“众生皆苦,没有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
那个替你负重前行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她)总是怕你太累,而把最多的重量放在自己肩上。
如果一个人对你好,绝对是命运的恩赐,而不是理所应当。哪怕是夫妻,哪怕是父母。
你要学会珍惜那个人。”
所以,我们还是要对家中为我们做饭的人常怀感恩之心,无论他(她)做的饭合不合口味。也建议是这样情况的朋友们,离开电脑、放下手机,去体验一下厨房里的烟火弥漫,也许你能获得一种与往日不同的快乐体验。
(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在一份提案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处于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已经超过7700万人,预计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人。(内容来自网络)
空巢青年,一般指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的成年人群体。
在大城市的快节奏下,忙碌劳累了一天后,很少有人愿意自己动手来烹饪一道美食。
更节约精力的一种做法就是,点外卖。
父辈们大多对外卖很抵触,他们觉得外卖不卫生不营养不环保。
但外卖兴起的原因,其实是背后的工业化趋势。这种趋势也许无法阻拦,因为人们总有进食的需求,毕竟外卖更高效更节约时间,而且满足了人们懒惰的天性。
外卖食品口味各异,但多是采用重油重盐多味精刺激着我们的味蕾。
我也曾是外卖爱好者,然而在吃遍家附近的美食后的某一天,我忽然觉得索然无味。
大概是年龄大了,只觉得人生有味是清欢。
或者说,我们在做饭这件事上获得了幸福感。
对于这类空巢青年群体,我的建议也是去学习做饭这门技能,因为这可能是帮助你脱单的一门必杀技。
另外,做饭其实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种愉悦自我的体会。
择一个闲暇,认真为自己做一顿饭,能够洗去疲惫,感受内心的治愈。
哪怕一份手作的热汤面,都可能让你获得温暖,让你此时此刻不再孤独。
(四)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经过多次尝试,宣告做饭失败。
做饭当然是讲天分的,有些人本身就是有这样的天赋。但是我们不需要成为米其林大厨,我们所需要达到的水平,无非也就是能够满足自己和家人的饮食需求。
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做饭没有用心、缺乏思考。
我们做饭或是做事情,都是需要思考和沉淀的。每做一顿饭,都需要复盘和分析,以便下一次调整配方,做一些细小的改变和新的尝试。只有这样,我们所做的饭才能不断优化,达到我们及家人最契合的口味。
而有的人,只是把同样的动作和配方重复多次,所以不能进步,永远也做不出可口的饭菜。
(五)
做饭是一门艺术,而又不完全是一门艺术。
得过且过是一种类型,还有一类人,思维活跃,做饭也特别跳脱,恨不得天马行空、自成一体,结果却经常发明出一些别人眼中的黑暗料理。
前人避开的雷我们就不需要再踩一遍了,食材的组合、调料的添加顺序都是有法可依的。
如同你我这样的初学者还是得老老实实按照网上的菜谱有限地创新,多尝试几次,至少就不会做得太难吃了。
以前,我和小康同学出去旅行。
每到一处,他必须要打卡的不是网红景点,不是博物馆,而是当地的菜市场。
他说,只有在菜市场里,才能寻到当地真正的风土人情。
奇怪的是,很有路人缘的他就真的会遇到陌生的老爷爷老奶奶拉他聊一会家常。
曾经的我们想要逃离平凡生活,认为柴米油盐不合我们的气质,一心想寻找虚无缥缈的诗与远方。
然而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他们就藏在凡尘烟火中。
那是对生活的热爱。
既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又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生活的最优解。
对食物存一分敬畏,不断复盘、不断改良,在做饭的过程中进入心流状态,这样制作出的食物又怎么会不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