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系
1.马丁.布伯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他的《我与你》一书中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另一种是“我与它”。
当我把你视为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带着我的全部本质与你的本质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2.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假借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3.有人在恋爱中很容易从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说的做,这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说的做,就是不爱我。所以,这时想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而言语中使用的却是“爱”这样的词,像是说要构建“我与你”的关系似的。
4.“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
5.那些能以本心行走在红尘中的人,都是非常可贵的人。
正如马丁.布伯所说,“我和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与你”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才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
6.罗杰斯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关于如何构建咨询关系,他提了几个非常简单的原则:
一、真诚
二、共情
三、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
7.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去看,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8.特别或怪异,就是和大众不一致而已。
9.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也就是说,关系的品质(即“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度。
10.一个人的“好我”,有可能是天性,但也很可能是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来的。这个“好我”,其实就是父母对你的期待。
11.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而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12.越外向,越内向。你的心可能没向任何人敞开过,反之也成立,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我太容易对人袒露心事。
越快乐,越悲伤。
越好人,越恐怖。
13.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识和潜意识合一,但这极为不易,可视为毕生的修行,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这门功课。
14.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一样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人必须把自己内在心灵投射到外在关系中。这样一来,外在关系就像屏幕一样,投影出了一个人心灵的样子。由此,一个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灵,并在关系中修炼自己。
15.对于任何人而言,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
16.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17.太多的人,只是身体上长大,而心灵还处于婴幼儿的原始状态。
18.一元关系,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在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即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19.真正能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
20.人们总说“铮友难得”,就是因为铮友向你展现了独立的意志,同时他又是真心对你好。这就让你明白,世界上还有其他中心存在。
21.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二元世界,需要去爱上一个好的人,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转换一个人心中的坏,才能走出孤独的一元世界。
22.人很容易想活得简单、单纯一些,但你没办法一辈子都保持着单纯,你势必会发现,那些极力想单纯的人,必然会受到各种伤害,而最终进入复杂。真正关键的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