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是非曲直仔细评
第三节 扣郝经
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内蒙古多伦)宣布即蒙古大汗之位,与在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忽必烈已经宣布继承蒙古大汗之位,为什么还需要和阿里不哥争夺?因为阿里不哥在和林也宣布即位,这样一来,蒙古国内部就有两位大汗!两位大汗中,谁更正统呢?谁也说了不算,谁说了算?拳头说了算!所以,双方自封后,都撸起了袖子!谁干赢了,谁的自封就成了正统!
阿里不哥在漠北,忽必烈在漠南。为了打赢这场名誉战,忽必烈的高参们提醒,必须和南宋搞好双边关系,因为漠南和南宋接壤,南宋如果乘人之危,那么形势对忽必烈就很不利,只不过他们没有考虑到,南宋此时,谁还有这等气魄主动入侵蒙古呢?
高参们建议,应该向南宋派遣使者,一来向南宋告知忽必烈即位,获得了“国际”承认,总是多一分胜算的;二来,与南宋讲和,稳定南方,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忽必烈采纳。
四月,忽必烈派郝经为“国信使”,出访南宋,不过忽必烈内部也有争斗。忽必烈起用的宰相级人物王文统,对郝经比较忌惮,忽必烈内定郝经出使后,王文统暗中指使密友兼女婿李璮派军侵宋,欲以此激怒南宋,将郝经杀了。
有人对郝经道:“王文统居心叵测,何不以病推辞使命?”郝经以南北和好为己任,慷慨成行。到宿州边境,郝经派副使何源、刘人杰先向南宋边境守军交涉,预定到临安的日期,但是南宋这边没有回应。郝经在行进途中,又几次致函给南宋三省、枢密院及两淮置制使李庭芝,都没有回应!郝经等走到真州(江苏仪征),却被李庭芝扣押在真州忠勇军营。
李庭芝为什么扣押郝经,所有史书都记载,是贾似道害怕郝经到了朝廷后,泄露他和忽必烈的“鄂州和议”,因此命令李庭芝扣押郝经一行人等,事实真是如此么?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贾似道在鄂州有没有和忽必烈达成“鄂州和议”。什么是“鄂州和议”?
“鄂州和议”是指鄂州保卫战时,贾似道为了请忽必烈撤军,派宋京和忽必烈达成了屈辱的和议。“鄂州和议”内容,史书都言之凿凿,包括《宋史》、《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宋史纪事本末》等,都说忽必烈撤军之前,贾似道答应“称臣、纳岁币、划江为界”,那么,贾似道有没有可能这样做呢?
应该说不太可能!两国和议,“称臣、纳岁币、划江为界”,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是天大的国事,也是卖国行径。宋朝的宰相、权臣权力再大,如果没有经过皇帝批准,都不可能擅自向敌国承诺类似条件。再者说,贾似道在鄂州时,权力还没到人臣顶峰,还有一位左丞相吴潜压他一头,吴潜调他去黄州,他就得乖乖去黄州。如果他真胆敢对忽必烈开出“称臣、纳岁币、划江为界”的条件之一,他贾似道面临的结果可能不是丢官那么简单,而是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这个后果,谁想谁害怕!谁敢做?
那么真相是什么?贾似道派人宋京去议和,这事肯定做了,宋京去忽必烈大营,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无非是,你蒙古军撤军,我宋军保证不追击,不抄后路!忽必烈撤军时,贾似道确实没派军尾随追击。
可“鄂州和议”内容中三个条件是怎么来的呢?很有可能是忽必烈对南宋施的反间之计,忽必烈以此希望宋朝产生内乱,结合忽必烈撤军时还扬言要攻临安来看,非常符合他们的作派。再说,忽必烈围攻鄂州三个月,毫无建树,反而灰溜溜撤兵,这和他以前的辉煌是有巨大反差的,怎么挽回脸面上的损失,搞出三个子虚乌有的条件,混淆视听,遮遮羞,完全有可能!
有人会质疑,耿直豪爽的蒙古人会有这么多花花肠子?蒙古人没有,汉人有啊!忽必烈身边可不缺汉族文人高参,而出这个高明主意之人,极有可能是郝经,这就可以解释,贾似道非要扣押他,而且一扣就是十六年。贾似道觉得,顶着这么个卖国的屎盆子,窝囊啊!都是拜你郝经所赐,不扣你,扣谁?
我们说,贾似道扣押郝经,并非担心郝经泄露所谓的“鄂州和议”,还有其他几点原因:第一,贾似道扣押郝经,是公开扣,并非秘密扣。郝经使团,不是一人,而是几十人,扣押一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但要扣押几十人不为人知,几乎天方夜谭,除非是全杀了。郝经使团,从边境宿州到真州,路途有七百里,他们一路大摇大摆而来,南宋举国上下皆知。
第二,扣押贾似道扣押郝经,拿出了台面上的理由。公元1260年七月,赵昀对贾似道道:“北国来使,事体应该讨论讨论!”
贾似道回答:“他们想和,我们岂能就依从他们?如果是真怀着打交道的目的而来,倒可以让他们觐见陛下!”贾似道的意思是,他们以和谈名义,和我们周旋,还不如不见,关着他们,让他们知道一些厉害!
第三,贾似道命两淮置制司前后扣押了郝经十六年,如果贾似道担心郝经泄密,最佳选择是快点赶他们回国,而不是一直扣押着,留在南宋境内,不显然多一分危险么?
第四,蒙古国不只有一个郝经,难道忽必烈再派使者,贾似道再扣押?据《元史》记载,公元1261年,忽必烈就派崔道明等人到两淮置制司,询问郝经被扣之事,并指责南宋拘留信使,但只字未提让南宋称臣、纳岁币、划江为界之事。公元1263年,忽必烈又派王德素为国信使,出使南宋,问拘囚郝经之事,也未提三个条件。如果说此时忽必烈想稳住南宋,那么忽必烈争得大汗之位后,也未派使要求南宋履行三大条件。
第五,郝经在两淮置制司被扣了十六年,期间两淮置制使换了多位,郝经能不和这些置制使好好叙说叙说“鄂州和议”的三大条件?第一位李庭芝后来被贾似道打压遭贬,如果真有这条件,李庭芝不会向赵昀捅出来?而且,那么多两淮置制使,都是贾似道的心腹亲信?都甘愿为他保守秘密?
第六,后来贾似道败落时,朝臣多人上疏弹劾贾似道,但无人涉及这卖国的“鄂州和议”。
第七,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正式讨伐南宋,诏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宪宗(指蒙哥)之世,朕(指忽必烈)以藩职,奉命南伐,彼贾似道复遣宋京诣我,请罢兵息民。”
忽必烈的南伐诏书,主要内容是以南宋扣押郝经为借口出兵。大家注意看,忽必烈诏书里却只提及“罢兵息民”,如果贾似道真的答应了“称臣、纳岁币、划江为界”的请求,忽必烈的诏书一定会用“称臣纳款”的措辞!
所以说,所谓的“鄂州和议”纯属子虚乌有,贾似道扣押郝经,根本不可能是因为害怕郝经泄露“鄂州和议”的秘密,具体是什么原因,值得历史学家认真考证!
但是,南宋朝廷扣押郝经的行为,无疑是愚蠢的,而这种无知的行为,恰恰得到了理宗赵昀的批准!因为在赵昀看来,蒙哥在合州殒命,忽必烈在鄂州失败,元军并不是那么强大啊!南宋朝廷的第一二把手都有这种看法,郝经不经意地成了元朝的“苏武”。
佐料:《癸辛杂识》续集上记载了贾似道早年在地方的一则轶事,值得一读。
罗椅,巨富子弟,少年以诗闻名,拜理学名家饶鲁,成为饶氏的高足,以此掩盖他巨富的身份。后经人推荐投靠贾似道门下,时间一长,贾似道发现他不近人情,心里看不起他。
蒙古军渡江入侵,罗椅离开贾似道到扬州,投靠赵月山。他身穿破背心,脚着青布鞋,蓬头垢面,俨然一贫寒书生。赵月山看了他的文章,很欣赏,请他教自己的儿子,宾主二人相处极为融洽。
不久,贾似道置制司府移到扬州,赵月山仍为贾似道幕僚。一天谈话间,赵月山道:“我儿子最近得到一位老师,善于教导学生,才学华美,令人喜爱,可一贫如洗,真叫人怜惜。”
贾似道早知此人即罗倚,却捉弄赵月山道:“能教导子弟就是好秀才,难得难得,带过来我见见吧?”赵月山果然兴冲冲拉罗椅来谒见,贾似道仰天大笑。做宰相之前的贾似道,其实很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