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你几点睡的?
这个问题,问倒了太多人。
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脑子却像放电影一样,白天的工作、明天的会议、还没回的消息、未完成的任务……一件件涌上心头。
翻来覆去,看一眼手机,凌晨3点。
如果这也是你的日常,那今天这篇文章,是专门写给你的。
睡不着,不是你的错
很多人觉得,失眠是自己的问题,是意志力不够,是想太多。
但其实,失眠是现代人的通病。
根据2024年3月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为62.61分,比上一年下降了5.16分。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失眠者占比最高。
工作压力、信息过载、生活节奏快、电子设备依赖……这些都在无形中偷走我们的睡眠。
我有个朋友,做互联网运营,经常加班到深夜。回到家洗完澡已经12点,躺下却睡不着,一直刷手机到凌晨两三点。
第二天起不来,上班没精神,下午靠咖啡续命。晚上又重复同样的循环。
她说:"我也想早睡,但真的睡不着。"
睡眠,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有人说,"睡觉是浪费时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事实上,长期睡眠不足带来的代价,远比你想象的大。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免疫力降低、皮肤变差、发胖……这些都是睡眠不足的直接后果。
更可怕的是,长期失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的风险。
睡眠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
你每天熬夜多出来的那几个小时,其实是在透支未来的健康和生命。
高质量睡眠的6个秘密
好消息是,睡眠质量是可以改善的。
以下6个方法,我自己试过,也帮助过很多朋友摆脱失眠困扰。
秘密1:固定睡眠时间
很多人周一到周五熬夜,周末狂睡补觉。这样做反而会打乱生物钟,让失眠更严重。
最好的做法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
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坚持两周,生物钟就会调整过来。到了点自然困,到了点自然醒。
秘密2: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
手机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从而难以入睡。
而且,刷短视频、看新闻、回消息,这些都会让大脑兴奋,越刷越清醒。
试试睡前1小时,把手机放到卧室外。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要开启夜间模式,减少蓝光刺激。
这1小时,可以看看纸质书、听听轻音乐、做做拉伸,让身心慢慢放松下来。
秘密3:创造完美的睡眠环境
卧室不是书房,不是办公室,更不是娱乐室。卧室只有一个功能——睡觉。
温度:保持18-22度,稍微凉一点比热更容易入睡。
光线:越暗越好,可以用遮光窗帘,或者戴眼罩。
声音:安静是第一要素。如果有噪音,可以用耳塞,或者播放白噪音。
床品: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每周换洗床单被套。
秘密4:睡前别吃太饱,也别饿着
吃太饱,消化系统要加班,影响睡眠。饿着肚子,又会被饥饿感吵醒。
最好的做法是:晚餐吃七八分饱,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
如果真的饿了,可以喝杯温牛奶,或者吃几颗坚果。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睡眠,但别喝太多,以免半夜起来上厕所。
还有,下午3点后尽量不要喝咖啡、茶这些含咖啡因的饮料。
秘密5:白天多动,晚上才能睡得香
有没有发现,爬山、游泳、打球这些运动量大的日子,晚上特别容易睡着?
这是因为适度运动可以消耗体能,释放压力,调节激素水平,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在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否则会让身体过于兴奋;二是运动要适度,过度疲劳反而会影响睡眠。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瑜伽,就足够了。
秘密6: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
很多人失眠,根源在于焦虑。
躺下后,脑子里开始放电影:明天的会议准备好了吗?项目能按时完成吗?孩子的成绩怎么办?房贷车贷怎么还?
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
这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别想了",因为越压抑越反弹。
试试这个方法:准备一个"焦虑记事本",睡前把所有担心的事情写下来,然后告诉自己:"这些问题,明天再想办法解决。现在,我要休息了。"
还可以做深呼吸练习: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用嘴慢慢呼气8秒。重复几次,身心会慢慢放松下来。
如果真的睡不着,别强迫自己
有时候,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这时候,不要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煎熬。起来做点轻松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拉伸,等困意来了再回到床上。
记住一个原则:床只和睡觉建立联系。如果在床上失眠、焦虑、刷手机,大脑就会把床和这些负面体验联系起来,以后更难入睡。
写在最后
改善睡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一点一点地调整生活习惯。
但请相信,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在为你带来更好的睡眠。
当你终于能够一觉睡到天亮,早上醒来神清气爽的时候,你会感谢现在努力调整的自己。
睡眠,是生命最温柔的馈赠。
愿今晚的你,能够安心入睡,做个好梦。
— END —
💡 小贴士:如果长期严重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每周3次以上),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睡眠障碍是疾病,不是意志力问题。
📚 参考资料
新华网报道:https://www.xinhuanet.com/2024-03/20/c_1212343726.htm
报告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ID=15236718&SiteID=14
虎嗅网深度解读: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1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