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在耳边嗡嗡扰人清梦,我们有办法杀死它;但如果有个想法回荡在脑海令人难以成眠,我们如何“杀掉”这个想法?
虽然睡眠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因为个体差异性太大,很难抽象出普适的方法,所以之前并没有准备分享。直到有一天开了一场会,改变了我的想法。
有一天晚上10点,因为紧急问题需要临时开个远程会议。正在讨论解决方案的时候,突然,主持人麦克风传来打呼噜的声音。过了一会,主持人突然说:“不好意思,刚才睡着了,你们讨论到哪了?”
常见的睡眠问题:
- 晚上躺下睡不着;
- 晚上娱乐活动过久,睡得非常晚;
- 半夜被吵醒之后再也睡不着了;
- 睡了很久,白天依然感觉很累。
我们公司有弹性作息福利,睡不好我就再多睡会呗,直到睡好了再去上班,晚上晚点回家不就行了?
虽然弹性作息可以让我们随时补觉,但这只是短期解决方案,长期来看会导致生物钟紊乱,造成恶性循环。
本文带着这几个常见的睡眠问题,探讨一下高质量睡眠的解决方案。
一 睡眠的量化
每天应该睡几个小时?
每个睡眠周期1.5小时,这是一个从浅睡觉到深睡眠的完整循环。大部分人每天需要睡5个周期,即1.5 * 5 = 7.5小时。
为什么有时候某一天睡眠不佳,但是第二天并不困呢?因为睡眠质量并非以天为周期,而是以周为单位。即只有一天睡眠稍微不足,并不会严重影响第2天。这类似做互联网项目,整个项目排期一周,某一天遇到困难、当天进度缓慢,并不影响整体进度。所以即使有一天没睡好,也要在心态上要调整好,不要过度担心。
监测、记录睡眠质量
如果睡眠质量非常高,其实没有记录的必要。但是对于入睡晚、半夜醒、睡了很久依然很困等情况,想要改善睡眠质量,就需要先监测、记录,接着根据数据来量化。找到解决方案,最后量化统计效果。
监测睡觉质量的常见方式
- 1 医用专业设备
- 2 穿戴设备
- 3 手机监听声音
- 4 手工记录
方案1是最专业的,也最准确。但这需要医院的专业设备,普通人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方案2需要购买智能手表,其可以根据手臂的移动,分析、记录何时睡着、何时醒。比如AutoSleep,Pillow等软件。如果半夜起来去卫生间,这是比较明显的清醒状态,毕竟手臂一直在移动。但是如果处于躺着、又没有睡着,这时记录的不是很准确,不过这些细节对整体的记录影响不大。
方案3是成本较低,只需要下载一个软件即可。但缺点是不太准确。有些软件通过手机的麦克风来监听声音。但是如果对象在旁边睡觉并且发出�声音,手机就没办法区分是谁发出的声音;而且隔壁有噪音也无法区分。
方案4指的是半夜醒的时候,自己手动记录一下醒的时间。但是记录的时候尽量不看时间,因为看时间容易造成心理波动。如何在不看时间的情况下记录时间呢?
- 准备一个秒表,醒的时候按下计时键。起来的时候再倒推几点醒的。适用于只醒一次的情况。
- 手机截图,用快捷键截图。白天再看截图的时间。
数据分析
想要解决睡眠问题,需要先记录睡眠的时间,然后进行分析。每天记录如下三种时间
- 躺到床上(并未睡着)的时间、入睡时间。
- 中间起床、以及再入睡的时间。
- 早上醒来(但是依然躺在床上)的时间、起床的时间。
通过记录几周,可以大致看到自己睡眠的质量,以及改善的方向。
二 高质量睡眠的影响因素
负向因素
1 光照,电子设备(手机,电影,LED灯)会发出蓝光,其会抑制褪黑素的生成。褪黑素是促进睡眠的激素。当其不足的时候会难以入睡。
2 酒精,咖啡,茶叶:含有咖啡碱。其半衰期6个小时。所以尽量早上喝,避免在睡前喝、因刺激太强而无法入睡。
3 心理刺激,会使肾上腺素持续飙升,导致过度兴奋。
睡前打游戏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这个场景。如果输了一局,就会对自己说:“赢了再睡!!!”,结果一下5连跪。那赢了就会睡吗?也不一定,如果赢得太轻松,就会对自己说:“太容易了,再来一把”。除非遇到翻盘局,感受到先输再赢的不确定性的愉快感,这个时候才会心满意足的放下手机。但这个时候可能满脑子全是刚才翻盘的画面,还是睡不着。
正向因素
1 固定起床时间,固定闹钟,基于入睡时间,设定1.5小时整数倍的起床时间。比如11:00入睡,那么睡5个周期的话就是6:30起床,睡6个周期的话就是8:00起床。
有时候闹钟响了,非常瞌睡。而有的时候却很容易就起来了,原因在于闹钟响的时候,处于某个周期的中间阶段,即正处于深睡眠,此时叫醒就非常难受。比如11:00入睡,闹钟6:00响了,第5个周期正进行了一半,这个时候闹钟响就感觉非常困。
之所以要固定睡觉与起床的时候,是因为睡眠生理学的双波模型。这条理论涉及两个概念:睡眠欲望和生物钟。醒的时间越长,睡眠欲望就会越强烈。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睡眠欲望就会降低。而生物钟是每天几点起、几点睡,让大脑知道这是自己养成的习惯,到点了就要睡觉,而不是胡思乱想。
这两者的关系类似吃饭时间和食欲。食欲应该和一日三餐同步,这样才会有吃的欲望。如果饭前吃太多零食,就会导致吃饭时间没有食欲,没有吃的欲望。睡眠也是如此,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保证睡眠质量的稳定。
2 合适的光线。为了避免蓝光的影响,尽量保证过强光线的影响。
- 睡前:洗漱时使用弱光;或者睡前在关灯的情况下冥想一会再睡。
- 睡觉时:用遮光窗帘,避免室外过强的灯光造成影响。
- 早上起床时可以使用强光,这是唤醒的一种方式,用于代替有声音的闹钟。不过这需要有家人帮忙在指定的时间打开窗帘,或者购买日出唤醒灯。
3 丰盛的早餐:一天正规生活的开始。早餐不但可以提供营养,还可以避免白天吃零食。
4 适宜的温度:睡眠合适的温度是16-18度,身体最好从冷-热的转变,室内不要太热。避免睡前室内非常热,而被子里非常凉。
5 舒适的床垫。床垫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如何验证床垫适合自己?侧卧,床垫使身体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床垫软硬程度是最合适的。枕头只是辅助作用,保证身体在一条直线上。3-5年更换一次床垫,而不是一次买几万元的床垫用10年。
6 卧室的配置,功能单一原则。墙面白色,避免各种彩色的画面干扰。床只是用来休息的。看书、工作、娱乐都不要在卧室进行,让大脑知道卧室只是用来睡眠的。对于合租这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只有一间屋子,所有活动只能在这一间内进行,那就隔离床,除了睡觉之外的活动都不要在床上。如果租的房间小,没有椅子、只能坐在床上,那就将床隔离成两半。床头这一半用于睡觉,另一半可以坐一坐。
7 睡前习惯。避免高强度运动、饮食、看手机等电子设备。睡前建议做放松的、并且对光照要求不多的事情。比如冥想,思考复盘,洗漱(在卫生间降低光照亮度)。
8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文豪巴尔扎克每天凌晨1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早上8点。书稿给邮差之后吃个早餐、洗个澡。每天写作15小时。高强度的工作需要高浓度的咖啡来维持。他平均每三天用掉一瓶墨水,更换十个笔尖,可见用力之勤。遗憾的是,因为不规律的作息,导致其并未完成《人间喜剧》。
三 睡眠质量不高的常见问题
睡眠节奏被打乱
- 晚上11点还在赶插入需求。
- 早上5点就要起来赶飞机了。
因为加班或赶早上的飞机,导致夜晚睡眠不足的情况可以进行日间小睡,最好的时间是13-15点或17-19点。每次不超过1.5小时。有些人一旦午睡,就会2、3个小时甚至更久,这样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会增加。这里有个小技巧:睡前喝咖啡。30分钟后生效,刚好可以让大脑清醒,促进自己醒来。中午休息不一定是睡着,只要脱离这个世界,不再因过去和未来而焦虑,就算是一种休息。
长期睡眠质量不高:失眠
失眠常见的3种表现
- 入睡困难,躺下很久睡不着;
- 睡觉过程容易醒,半夜醒了之后非常兴奋、很难再次入睡;
- 睡醒后并没有恢复精神,对白天的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比如疲劳或精力不集中。
失眠模型
为什么会失眠?失眠模型,分为三个部分:
- 倾向性特征(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是“你所具有的东西”,它们使你容易失眠。
- 促成性事件(precipitating events),是引发失眠问题的事物,可能是生活事件。
- 持久性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s),指失眠之后自己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其又分为生理改变、补偿行为、消极认知三部分。
失眠是由倾向性特征和促成性事件相互作用引起的。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总有一些因素容易引起失眠。但是治疗失眠并不需要过于关注这些,因为倾向性特征和促成性事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
实习的时候,我们会租几平米的单间,隔音不好,晚上难免有明显的噪声。这是促成性事件。但是等到毕业后买了房子,这个问题会解决吗?隔壁的噪音确实可能听不到了,但是可能听到楼顶在地板上跑动的声音。那等自己开了公司,有钱了买栋别墅,能解决问题吗?噪音确实没有了,但是公司之间竞争的压力,可能比噪音更难解决。所以,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促成性事件。
解决失眠需要关注持久性因素。即失眠后自己自己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才能阻止失眠恶性循环。
对待失眠的态度
睡眠不仅不是软柿子,而且是个硬茬。范爷很强势,但是面对硬茬小崔,再厉害也不能正面对刚,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对待睡眠,切不可有控制睡眠的想法。而是要执行促进策略,为高质量睡眠提供条件。
接下来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各种措施都是为了找回身体自然的节奏,而非控制睡眠。
四 失眠的治疗方案: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有2种
- 刺激控制疗法:解决难入睡、醒太早。
- 睡眠限制疗法:解决睡不实、不解乏。
刺激控制疗法重新训练大脑,让它在床和睡眠之间建立联系。
睡眠限制疗法能够巩固睡眠,使它不会断断续续,使睡眠更具有恢复精神的效果。
这两种方法具有一些重叠的步骤。并且执行成本不低,通常需要几星期才能见到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刺激控制疗法。
刺激控制疗法
1 床和卧室只用来睡觉。
2 只在困的时候上床睡觉。
3 只要半夜醒来超过20分钟,就离开卧室,做些枯燥的事情。
只要半夜醒来超过20分钟,就离开卧室,做些枯燥的事情。常见的枯燥活动有收衣服(将衣架上晾干的衣服,叠整齐,分类放到柜子里),看书,洗碗,洗内衣,冥想。需要提前计划:如果睡不着应该去哪儿,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在半夜醒的时候才思考应该干什么,那样很容易愤怒。另外这些活动要准备充分,避免都完成了而在半夜醒的时候无法执行。比如计划收衣服或洗碗。但可能前一天已经把所以的衣服都收进了柜子里;所有的碗都洗干净了,这样就比较尴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准备一本英文书,或者其他高难度无聊的书。这种大部头的书很难在短期内看完,时刻准备着。
4 困了再返回床上(不要在其他房间里睡觉)。
5 需要的时候重复第3点和第4点。
6 在固定时间起床——无论睡得如何,每天在相同时间起床。
正如上文双波模型所言,为了保证每日作息一样,保证睡眠欲望与生物钟一致。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无论昨晚是否睡得好。都应该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起床。
7 无论白天多困,都不要小睡。
虽然睡回笼觉或小睡能够暂时缓解睡眠不足,但是其会妨碍身体正常的睡眠模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并非不能午间小睡,而是在使用刺激控制疗法的时期,小睡会降低睡眠欲望,难以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刺激控制疗法的7个要点。如果决定改变,就要有为期一个月的计划。这样才能看到身体睡眠回归自然规律的明显效果。
五 改变思维方式
睡眠问题通常和思维方式有较大关系,即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加重恶性循环。
避免愤怒,换一种想法
滑雪新人总是撞到树上或其他障碍物,因为他们的目光一直盯着树。有经验的滑雪者并不这样做,他们关注的是障碍物之间的空隙。视线决定前进的方向,避免盯着害怕的东西导致内心更加波动。引导身体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躲避害怕的地方。
睡眠不好的人也像滑雪新人一样,总是特别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只关注弯道的危险,这种警觉会导致睡眠更加困难。
睡眠不好,不要愤怒、将责任推给造成问题的人或事。正如同上文失眠模式所介绍。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是促成性事件,是引发失眠问题的事物。解决失眠的关键还是持久性因素。
把失眠当成解决问题的一种体验,如何丰富自己的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强。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因为触发的促成性事件,会因人而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即使换了环境,还是很难完全避免。如果对工作不满意,换个工作就能解决吗?其实不同的公司依然会遇到表现不同,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逃避只能临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大脑告诉你很气愤,无法入睡的时候。告诉大脑:“谢谢你”。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效果可能很好。
拒绝思维反刍,记录下来
在认知行为学有一个术语:思维反刍。指的是一直回顾过去的某个想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沉浸在思维反刍当中会培养更多的思维反刍。对于未来未发生的事情,通常是担忧。
将过去或未来的想法,作为GTD时间管理的一部分,放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用于担忧,把担忧当成一项任务。而不是每天沉浸在对未来的担忧之中。这样做的原理,类似GTD中的酝酿清单,避免大脑中一直思考,记录担忧的事情,如同告诉大脑已经有了这件事的解决方案,不必再每天担忧了。
不要为明天的问题担忧,因为你并不知道明天会给你带来什么。明天将会来临,而你却不能永存,所以你在为一个不属于你的世界担忧。
认知解离
为什么有烦恼的时候,写出来(以日记的方式)、说出来(并且有一只笔,在眼前转动,心理学的方法),能够缓解心情呢?其理论依据是认知解离。
有时候我们自己会和想法“融合”在一起,迷失自我,看不到其他有益的信息。正如同在使用变焦相机,把镜头推近时,焦点聚集在景物的一小部分上,镜头屏蔽掉其他信息。
有时候融合是有益的,比如在开车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所有的思想和感觉都应该聚集到驾驶上,忽视周围干扰注意力的事物。然而在睡眠时,融合想法往往毫无益处。当准备睡觉时,把镜头拉近,放大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是有问题的。变焦镜头放大了担忧和恐惧。当自己和想法融合在一起时,会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
正念冥想
大脑总是不受控制的思考各种事情,担忧过去,焦虑未来。冥想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关注当下,不做评判。
正念的好处很多,其中之一是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对于认知重构,知道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化解这种担忧。
正念是一种练习,是随着时间培养起来的技能。正念训练能带来力量和灵活性。它是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最好每天都练习,每天三分钟比每周练一次、一次两个小时更有价值。正念就是这么触手可及。(下期详细介绍)
六 如何改变?
对于睡眠习惯的改变,前进得越慢,却能越快实现目标。不要急于求成,一点点的改变才能起到避免无法坚持下去的问题。
循序渐进
无论是想养成好习惯,还是通过认知疗法治失眠。关键是要行动,行动切不可过于激进。比如以前是凌晨2点睡觉,现在直接提前到12点睡觉,这样过于激进了。
欲速则不达。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每次改变15分钟。持续一周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改变。从2:00提前到1:45是比较合适的改变策略。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个体差异性非常大
虽然有科学的研究理论,但是每个人的睡眠情况,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
午休习惯的差异。丘吉尔说"能躺着绝不坐着",他保持着每天午睡1小时和晚餐后小睡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如果晚上睡眠充足,并不需要午休。
睡眠周期的差异。有些理论可以做严格的对照实验,但是有些很难实现。比如达芬奇睡眠法:每4个小时睡15-20分钟进行休息。这种方法,在每次睡眠中都不可能完成一个睡眠周期,更不会进入深度的睡眠状态。对于普通人也很难执行。比如正在上班呢,怎么可能突然睡20分钟呢。虽然达芬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不代表这种方式适合所有人。
睡眠时长的差异。一般人需要5个睡眠周期,即7.5小时;爱迪生和天才军事家拿破仑, 每天睡眠时间一般不超过5小时;爱因斯坦每天要睡10个小时,达到7个周期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一些天才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的,于是我就想尝试是否也可以这样,于是订了每天早上4点的闹钟。虽然起的早了,但是白天非常瞌睡,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入睡时间的差异。1976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我们的作息规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叫晨型人,适合早睡早起;一种叫夜型人,适合较晚睡觉、较晚起床;还有一种叫中间型,介于两者之间。如果让一位夜型人晚上10点睡觉,刚开始会非常困难。
睡眠的改善通常是进2步退1步。即使在第一周看不到明显效果,也要坚持一个月。
参考书籍与预告
《睡眠革命》《干掉失眠》《斯坦福高效睡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