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10《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四卷-09
力少则易使以义
我追寻往事,大体是势力强大的诸侯王先造反。在高祖封立的功臣王中,长沙王吴芮功劳小,长沙国只有两万五千户百姓,但他的封国保存最完整,与朝廷的关系疏远,却最忠心。
这不仅因为吴芮的为人,也是国小势微这种客观形势造成的。假设当年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各自占据数十城的封地而称王,到今天很可能已经残灭。
假若让韩信、彭越这一类人物,受封为彻侯,他们很可能会保全安居至今。
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知了:要想使诸侯王忠于朝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都像长沙国那样弱势;要想臣子不被诛杀剁成肉酱,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樊哙他们那样。
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许多诸侯而削减每个诸侯国的势力。王国弱势就会遵守礼义,诸侯就不会有野心。
那么全国的局势,就如同身躯指挥胳膊,胳膊指挥手指,都能服从命令。诸侯不敢产生异心,四面八方一致听从天子指挥。
把齐、赵、楚各分为若干小国,使他们的后世子孙按次序得到其祖先的一份封地,直至土地全部分割完毕为止。
那些封地被划分许多小国而国王的子孙很少的诸侯国,先把分割的小国建立起来,暂时空悬封君之位,等生育子孙后,再让他们做已建立的小国的封君。
原本诸侯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百姓,天子都不贪图,这样做只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而已。
如果做到这样,即使让婴儿做皇帝也会安宁无事。甚至于皇帝去世,留下遗腹子,也不会发生动乱。皇帝在世时也可实现大治,后代也会称颂圣明,陛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目前天下的形势,如一个人得了足肿病一样,一只小腿几乎与腰一样粗,一个脚趾几乎与大腿一样粗。平时屈指伸腰的活动都不能如意,一两个脚趾搐痛,全身都无法应付。
错过目前的治疗时机,必定成为无法医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是扁鹊也无能为力了。
目前的病不仅仅是得了浮肿,还遭受脚掌不能行走的折磨。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可现在的楚王,却是陛下堂弟的儿子了;现在的齐王,也是陛下侄儿的儿子了。
与陛下血缘亲近的人,有的还没有被封立为王,而那些与陛下血缘疏远的人,却手握大权,开始形成对天子的威胁了。所以我才说国家形势险恶,所以我说应该为之痛哭的,就是这个。
感思:《治安策》这一部分,是贾谊声称为要为之痛哭的地方,诸侯王的问题。
贾谊认为诸侯王是西汉王朝的心腹大患。他指出,诸侯王羽翼未丰时便蠢蠢欲动,一旦羽毛丰满,必然会出现天下分裂的局面。
他主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通过分割诸侯国的领土,使其力量弱小,易于控制。即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样,诸侯王便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西汉初期,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刘邦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甚至开始挑战中央的权威。
封地和权力的变大能激发人的野心,能够放大人性中的恶,如贪婪、嫉妒、争斗等。假如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等人各自拥有数十城的封地并称王,他们也有可能在面对巨大的权力和利益时,产生过度的欲望和野心,最终导致争斗和残灭。
反之,如果韩信、彭越这类人物当初只被受封为彻侯(即较低级别的爵位),他们可能会因为权力有限而更容易满足,更容易保持知足和理性,进而能够保全性命,免于被诛三族、剁成肉酱的悲剧结局。
贾谊的比喻既贴切易懂,也生动有趣,比喻汉朝就像一个人,好比天子得了浮肿病,小腿快比腰粗,脚趾粗得快赶上小腿,脚掌不能行走,大脑中枢指挥失灵,如此痼疾,再拖下去,扁鹊也没治。
贾谊给出削藩的建议。下一篇,我们看看他想为之流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