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陈忻老师学习已经第十个月了,忽然发觉这是个孕育期满的日子,若说学习就像孕育孩子,那现在这个孩子也该瓜熟蒂落了吧。事实上,我的学习也渐入佳境,体会越发深入了。
还有三个月,为期一年的课程就将结束。期间,切实体会到了学习的实质,也就是,到底学习是什么,如何才是学习。过往的我属于典型的沉默学生,不互动,不讨论。通过这次学习,才真的发现,学习需要互动讨论,需要与老师同学同步交流反馈,并且还需转化与输出,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如此,学习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才是有效的。
今天来写写“共情”主题第一节课的体会。
“共情”,在现今的父母时代,已是耳熟能详的存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情绪,想要帮助发展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期待孩子做一个高情商的人。我们看育儿文章,翻育儿书籍,从略懂皮毛到轻车熟路,一切好似理所当然。论及情绪,你我都能说个一二,“共情”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共情”的要求却是非常高,做到也是相当难。
它不是一句“你伤心了,我很理解”就能道出其中精髓,不是“我理解你,所以你别哭了”的功利要求;它不以盲目找出各种理由为解决办法,不以像灭火一样急忙浇熄情绪苗头为结果。
比起语言,我们的语气、声调、神情、肢体更加诚实和有说服力,面对孩子或他人的情绪,我们到底是否真的理解接纳,感同身受?
比起解决情绪,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认识孩子的情绪,接纳理解它,并尝试找到背后的原因,与孩子一同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让它的情绪洪水在我们的宽阔容器里自由舒展流通。我们不止要看见行为背后的情绪,也要看见情绪背后的原因,往往接纳理解了情绪,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起代替孩子找到缘由,不如引导他自己去发现认识,孩子的世界或许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孩子的理解能力却或许比我们以为的强大。我们不应自以为是地理所应当地替孩子认识那些所谓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由,而是站在孩子的位置视角,去看待引导发现解决问题。
put yourself in ones shoes,这才是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