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班
这是我,作为一个90年的第一批90后,在这个刚过了30岁生日的时间,在全国被疫情笼罩下的时期,突然有感而发,想用文字回忆下我们90后的青春,没有什么文学功底,如果有同感,我们一起回忆曾经,希望能唤起一点点你对曾经美好的记忆。
1990年,那个寒冬,在东北的一座小城,据说是在晚饭后新闻联播刚结束的时候,一个7斤8两的大胖小子就这么钻出来了,这个大胖小子就是鄙人了。没神龙,没凤凰,没神兽,因此可知朕以后当不了皇帝了。凡人就凡人吧,咱又不能钻回去重新投胎。就这样,我,周曌,开始了生命的第一口呼吸。
每个人的记忆年龄都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学前班之前的记忆可以用这样两个字来形容,忘了。。嘿嘿。在正式走上记忆之旅前我要先说明一点,我所说的所有事情百分之90以上都会是我亲身经历的,剩下一成,我怕被伟大的网络大大给我和谐了0.0,好的,我们的旅程就从1995年秋天开始。
我是个半地道的农村娃,为啥是半地道呢?因为我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可惜没咋干过农活,所以,并没有俺们农村娃应有的技能,惭愧。。。但也正因为是个村里娃,很多东西都比现在孩子早经历的多,如果你也是90前后出生的孩子估计也和我一样,我记得从我6岁上学前班开始,我妈妈就第一天开学送过我,关键我那时候也真是不需要他们送,天天早上我记得是5点半就要从家走,东北的冬天要6点半天才开始有点亮光,老子就那么和几个村里的小同学背着小书包摸着黑上学去了,木有手电筒,真是凭感觉记忆走路,一不小心可能就走到沟里去了,小智,阳,我们三个搭伴上学,阳个子小小的,我和小智老调戏他,我们上学到学校要走40分钟左右, 20分钟的时候会路过一个玉米地,我和小智就会说一起从玉米地里穿过去近点,实际上我们只是想把阳骗进去,逗他玩,阳不但个子小胆子也小,我们俩说要走玉米地,他不跟我们他一个人也不敢走大路,跟我们也明知道我们会逗他,想想,他真的好无助啊,嘿嘿。我们走进玉米地,我和小智就立刻加速跑开,阳追不上我们,在后面大声苦喊,声嘶力竭,我和小智在前边边跑边放肆的笑着。所以阳每天最痛苦的就是跟我们上学,可是也没办法,只有我们能带着他,当然,我们也因为这个挨过不少妈妈的骂,年少无知嘛,嘿嘿。
我们小学的学前班分大班和小班,算是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我和小智在一个班,阳在隔壁班。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其实意识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他们就没读太多书,要求我们一定把书读好,我呢,自认为是个聪明的娃(实际也是,嘿嘿)我上学第一天就告诉家里人,我一定会上大学,我要考哈工大!之所以是哈工大,是因为那时候家里有个亲戚家的孩子考的哈工大,他们就说哈工大各种好,我也就听心里去了,那时候也没网络去查,也不知道哈工大有多牛逼,只是看到亲戚们对人家孩子的羡慕样子我就必须得让他们向我投来同样的目光,这可能也是我童年吹下的第一个牛逼。
学前班教的东西其实特别弱智,1+1都是在那时候学的,换做现在,可能幼儿园的孩子都能背小99了吧,没办法,农村就没有幼儿园一说,更别说早教的神马的,别说父母初中毕业的学历,爹妈成天想的是拼命挣钱,养家糊口,根本不会有心思教我们知识。虽然教的东西很弱智,但也得学啊,我对数字这种东西特别有天分,感觉啥都会,上课就想着下课,语文课更是半句也听不进去。那时候我们学前班还是在一排瓦房里,冬天没暖气烧的炉子,烧的煤都是在我们学校锅炉房那取得,我一听不进去了就会跟老师申请去抬煤,小智是个学渣,比我还坐不住,可是他脸皮薄,不敢跟老师说,我坐在他斜后方,每次想出去都会回头冲我眨眼,我就懂了,到最后我一举手老师就不耐烦的说,走走走,快走。开始我还需要向老师申请带小智,后来习惯后,流程就变成,小智回头眨眼,我举手,老师说走走走,小智傻笑着跟上。我们去抬煤也不是马上回来,锅炉房烧锅炉的是个老大爷,是我们隔壁村的,当时应该有50了吧,看着好老,(如今我爸爸56,妈妈55,青丝已白发,真快啊)总是我们去抬煤都认识我们了,每次我们去都会跟他聊天,他就会跟我们讲很多他以前的事情,我们听的好入迷,就像故事一样,那种感觉我想应该就像是我们跟我们孩子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一样。四人帮,文化大革命,三两粮,感觉好不可思议。比我们从历史课本上读到的不知道生动了多少倍。每天去锅炉房听“故事”成了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之一。小学3 4年级的时候那位老大爷好像就不干了,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了,前些年听说好像已经不在了,不知道姓名的锅炉大爷,您在那边还好吗?还记得我吗,在此给您送上最好的祝福,祝您在天国安康!
锅炉故事会后来就变成我一个忠实听众了,每次和我一起的搭档听众换了又换,不是小智不想来,是他小子成绩太差,他妈妈来学校跟老师进行一次深切谈话后,流程就变成,我举手,老师说走走走,小智想跟着,老师说,给我老实坐着,某某某你去跟周曌去。我只能给小智一个无奈的表情,和一个潇洒的背影,嘿嘿。
作为一个个不再是3.4岁的孩子的6.7岁小朋友,我们的课间娱乐当然很特别,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我们的专属于学前班同学的游戏叫做“二手电”,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哪三个字,发音应该没错,玩法是这样的,
参与对象:男娃娃,
游戏地点:学校操场篮球场区域
游戏规则:分成两组,每组各自占一个篮球架子,规则是,把对面人抢回自己的篮球架,抢回来的人不能离开篮球架子,除非对面有人来手把手把他救走,直到一方全军覆没。我们学校是坐北朝南方向,大门正对南边,我门通常就以放学向东,西方向回家的孩子为一组,这样分组是因为,我们那时候基本上很少有家长来接的,所以放学都是一起回家,一个方向的多少都会熟悉一些。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分组,让我们小学8年的东西战争从这个游戏开始了。
玩这个游戏难免会彼此身体接触,再加上都是小孩子,难免会产生小摩擦,所以,每次“二手电”实际上是两伙人的小群架。西边带头的是一班的几个附近村的他们一起玩的小崽子,东边是一班的路长(路长就是放学回家,老师会指派一个人去当领头的,负责管大家不要乱跑,一起排队回家)向伟,我们班我和小智。向伟属于身材高大的那种,我和小智虽然没他那么高大,但也是从小摔跤长大的,身体算结实的,西边那几个崽子属于抱团的,有5.6个经常一起组团欺负人。我说的这些全是各自主力,剩下的就是些可有可无的,愿意上的上来推一把,害怕的就早早滚回教室了。虽说我们是学前班的孩子,但是打起架了真是不留情,当然我们也不傻,尽量不往要害上去戳。那时候的孩子和现在全家捧在手心的孩子可是有些天地之别,也可能是中国90年代的农村父母都忙着生计,加上通讯没那么发达,都不会太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像我们这种打打闹闹只要没打伤着,老师一般也不会太去找家长,男孩子,皮实,批评教育下就算了了。我们这场“战争”通常是在上午课间(课间一般是第二节课下课,高年级的同学会去做广播体操,我们学前班的同学不用做,自由活动,这段时间相对较长,大概有25分钟左右,二手电在这时候玩最合适)结下梁子,中午午饭后开战,借着“二手电”的名义,有怨抱怨有仇报仇。后来听高年级的说,每天中午我们都会成为他们的一道风景线,老师们也说从没见过哪一届学生像我们这么生性,学前班就开始干架。我们跑着,追着,打着,用属于我们那个年级的懵懂,天真,无知去感受童年的乐趣。
战争过后,尘埃散尽,我们东路基本上会以微弱的人数劣势败下阵来,但我们从不输气势,狠话照样放,不服下次战。而紧随其后的就是老师的一顿很“刺儿”,操场跑圈,跑不动为止,岂不知这对我们来说是奖励啊,我们可都不愿意回去面对那面无表情的黑板和老师那枯燥无味的脸。由此,也结下了我,小智,向伟的兄弟情。
关于吃饭的事,学前班的时候基本都是天天带饭,家比较近的可以回家吃,条件不错的或者父母没来得及做饭的通常会给点钱去外边的小饭店吃。那时候家里条件比较困难,我们这些家比较远的一般都会带个饭盒,到学校后去送到学校小卖部一对老夫妻那,这对老夫妻以前也是学校的老教师应该,退休后住在学校,做着门卫,开小卖部的营生,也算学校对他们的照顾,我们饭盒送到他们这,他们负责给我们中午的时候给一起热了吃,不然东北的冬天属实吃不了,我记得一个月6块钱好像,记不太清了。每天中午放学排队去取饭盒,开锅的一瞬间,各家的饭菜味道一起涌出来,其实,不太好闻,不过好在我们那时候每天运动量都很大(二手电跑累的),吃啥也都挺香的。条件好点的同学家长一般会给个2块钱,去外边的小饭店吃饭,我偶尔赶上爸妈没时间做饭也会去吃,学校门口不远处有一家饭店,那是我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份美食,炒“碴子”我不知道字是不是真的写,也不知道你们知道的是不是一个名字,碴子就是玉米为原料,碾碎,然后用机器做出来像面条一样的东西,这家饭店的特色就是炒碴子,小盘1块,大盘1块5,刚出锅的倒上酱油,白醋,辣椒面,美味。。。我那时候还比较会攒钱,给我两块钱,我只会花1块吃盘碴子,剩下1块攒起来,回到家放到炕上的被罩上面的小盒子里,日积月累,后来去查数的时候,发现居然有小100块钱,嘿嘿。还有一样东西我相信很多同龄孩子小时候都应该吃过,辣皮,和现在的辣条不太一样,一张张的,手掌大小,一张1毛钱,(学校小卖部有卖,每天的主要零食就是这玩意,那时候的小卖部其实东西很少,还有方便面,干脆面,面包,其他的没什么了)通常带饭的话,家里会给个5毛钱零花钱,这五毛钱也就是我们的“间食”(第二节课课间操学前班的学生不做操在教室拿家里带的水果一些零食来吃)买五张辣皮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仿似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之一,吃完了还要把手指头舔几遍才舍得去洗手,嘿嘿。
学前班也就在我们的打打闹闹中过去了,学前班现在想想学的知识真的有点浪费时间,不过也能让我了解了我的一个优势,我是个数学天才。嘿嘿。小学一年级见喽。